洮河流走几多梦和愁
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
文明残存于断壁残垣之中,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失落,一段文明史是当时生产力的表现与存在形式。从彩陶、青铜、铁、机器、网络——其中每一个节点都像连绵不断的江水。当我们从生产力的角度去透视,就会发现遗迹与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
工业文明为过去的历史画上了句号。近百年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极大地提高之后,对历史遗迹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想从遗迹中去追寻文明的起源和嬗变的过程,这就使遗址超越了本身而成为现实经济生活的一部分。这大概是目前全国流行的旅游兴县、旅游兴市的提法的原始含义吧。
旅游资源由生态旅游、遗迹旅游、宗教旅游、名人旅游、传说旅游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有的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以上五种旅游资源虽各具特色,但分量有别。如何利用好这五种旅游资源对决策者是新的考量。两种倾向需要指出,一种是对旅游资源缺乏宏观视野,很多旅游资源在当地是很有名的,但是放在全国和国际来看是根本挂不上号的,盲目放大当地旅游资源的名气和作用造成资金投入和产出的不相称,不但不会拉动反而会拖累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二种是对传说旅游资源的过度演绎渲染,把民间的传说、故事、趣闻轶事当成历史事实,兴建景点,树碑立传,听起来头头是道,看起来虚无缥缈。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是空泛的推演,这类传说旅游令旅游者一笑而过,不一而足。
现代旅游的核心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唤起游客浮想联翩的思古幽情,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和信心,这就要求当地的旅游资源必须具备很好的现代感。那么如何赋予旅游资源的现代感呢?现代感是指挖掘和整理使旅游资源能够由现实生活引起共鸣,并且能够从时间和空间顺序上看到当地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和历史作用。
在我看来,洮河流域真正的旅游资源有三个方面:其一,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彩陶证明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存,他们创造灿烂辉煌的马家窑文明、寺洼文明等。彩陶的形制和图案透露了人类初期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向自然索取的生活状态。陶罐的图案再现了人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敬畏与臆拜。为什么掀起洮河文明的彩陶在寺洼之后戛然而止呢?我认为并不是某一个族落,如古羌族的迁移和消失,而是我们至今没有挖掘出能够证实文明延续的陶罐或者其他物品。理由是洮河流域水草茂盛、气候宜人,用今天的话说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因此先民不会轻易离开这样一片肥沃的土地。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马家窑文明对研究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可惜的是今天马家窑文明被轻率地肢解,彩陶文化只是被狭獈地图解为陶罐能卖个好价钱而已。真正需要做的是从亚洲人种起源的角度来研究马家窑文明,深刻地解释马家窑文明的历史密码,对研究古人类学具有重大意义。那些世界有名的古人类学的研究专家看重的是马家窑文明在人类成长史中的不朽地位。我并不赞同彩陶起始于大地湾,向两翼发展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核心是大地湾发现的陶罐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马家窑陶罐只有5000年的历史,它是以时间顺序来理解文明的扩散与繁衍,我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去考虑文明的起源。和没有河流的大地湾相比拥有洮河的马家窑更适合孕育文明,也许在某一天在洮河流域的某一块高地上会发现早于7000年的陶罐,因为古代跟现代一样,自然对人的生存具有决定意义。
其二,洮河流域的最炫目的亮点是“西北第一郡”。自大秦帝国在临洮设立第一郡之后,这里就成为秦、汉、唐、梁元五大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今人们不敢想象临洮这样一个不大的县城,竟是历史上权重几朝的行政中心,是五大王朝文明的结晶之地。只不过到中世纪之后临洮衰落了,逐渐地淡出了权利中心和人们的视野。一个当年的锦簇繁花之地,一个当年的朝廷命官所在之地,一个西北文明的发源之地就这样被无情地抛弃了,但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们仍然能从中获取辉煌、炫耀的历史信息。让我们重新认识临洮县城吧,也许某一天在临洮县城的某个街面地下会发现证明曾经繁华的历史遗址。尽管今天没有发现,但绝不放弃。往往历史的信息会透露时空的隧道,传递出震惊世界的大新闻。问题是:今天我们能否聚焦历史的印痕,竭尽全力打造西北第一郡的牌子。让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冲着这块牌子来,让他们知道临洮曾经和西安、洛阳、开封一样有名。临洮这座小城将会焕发出新的青春。
其三,临洮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的融合之地,临洮见证了中华民族相依为命团结奋进的过程。在临洮历史上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就是八思巴(1235年-1280年),本名“罗卓坚赞”,他被忽必烈封为国师,他创造了用梵藏字母拼写的蒙古新字,亦称八思巴文,成为元代的官方文字。八思巴幼年时曾路过临洮,1271年八思巴再次来到临洮并在这里生活了4年,八思巴在临洮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大寺,最兴盛时僧人达数千之多,这4年八思巴撰写了许多专著,特别是组织了大规模的藏汉文翻译活动,将大量的汉文史记翻译为藏文并刻板印刷,他是著名的翻译家,为藏汉文化交流史和藏族史学上作出重大贡献。临洮城有一条巷叫经文巷,就反映了当时的译经盛况。八思巴在临洮的翻译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现在我们还能从文献中看到当年大寺的规模,这是临洮的荣耀,对今天的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临洮应在这方面做足文章啊。
一部临洮史就是一部甘肃史,一部西北史,临洮县城的任何一个小巷里都隐秘着历史密码,都有着一段令人遐思神往的故事。挖掘历史文明,传承现实心声,是历史赋予临洮新的起点和使命。这些年临洮县在整理文化遗产上花了大力气,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他们注册了“貂蝉”的商标,使貂蝉故里名至实归,可以说是上演了一幕巧取貂蝉回故里的喜剧,然而巧取貂蝉之后怎么办?怎样利用貂蝉之名振兴洮河经济,将是摆在临洮人面前的新问题。
临洮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工业相对薄弱。如何针对县域实际走出文化经济互动的新路子,临洮需要对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新思维和新战略构想,临洮需要的是由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迈进,这种构想的背景是甘肃经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步子明显加快,兰白经济圈的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借助兰白经济圈的扩张之力,把临洮的经济形态纳入到兰白经济圈中,以洮河流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吸引企业和资本到临洮安家落户,使临洮重振西北第一郡雄风。
毛主席手书《王昌龄·从军行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