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需要一场“地震式”改革

时间:2020-08-25 12:28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人民网 点击: 载入中...
  原标题:研究生教育需要一场“地震式”改革
 
  大西北网讯  近来一段时间,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话题始终热度不减。先是月初,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公布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几乎囊括了研究生教育的各个主要环节和构成要素,被媒体叹为“地震式”改革。就在最近,清华大学宣布新闻与传播学科率先启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提高中国国际传播全球话语权与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发展,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培养机制不健全、过程粗放、质量不高等问题,不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日益空洞化、与现实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落差日益凸显,新闻传播学科也不例外。备受关注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以及被争先解读的几家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召开和进行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革,而改革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直击痛点。新闻传播学科由于学科底子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无论是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是学术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定位认识不清,不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在这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置、质量把关等环节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结果导致很多专业型硕士最终成为学制更短的学术型硕士的翻版。在媒介融合日益深入发展、传媒技术变革一日千里的当下,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导致不少院校输出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越来越难以满足传媒行业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新闻传播学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还面临着成为升级版本科教育的风险。不少院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依然停留在概论层次,缺乏对学生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学术问题能力的系统培养。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次,缺乏问题意识,对通行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十分突出。
 
  新闻传播学科中的这些问题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自然、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大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加,相应的制度安排却日益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客观要求,最终导致研究生教育逐步背离了服务社会发展和提供原创性知识贡献的初心和本位。
 
  可喜的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共识,不少高校早在几年前就启动了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调研和方案制定工作,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早在今年5月,清华大学就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引起广泛热议的“取本扩研”,近来启动的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大动作”的延续和升级。中国传媒大学更拿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改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细看的话不难发现,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找到现实指向,对推动新闻传播学科改革乃至整个研究生教育都不无裨益。
 
  比如,针对专业型硕士定位模糊的问题,对培养方案和导师资质要求进行了重大调整,务求把专业型硕士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在招生方案中,加大对学生学术表现和专业能力的评价,改变唯考试、唯分数的单一选拔机制。在取消硕士生论文发表等“硬杠杠”的同时,全面推行博士生和硕士生文献阅读考核制度,将文献检索、阅读和学术写作纳入学生学业表现考核机制,直指研究生阅读积累不足、专业写作能力滑坡的问题。实施培养终止和退出机制,改变严进宽出的弊病。强化导师育人责任,根据育人表现实行弹性导师评聘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的弊病等。
 
  研究生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修修补补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作为先行者探索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更多的高校需要听得见并且听得懂自上而下的声音,锐意改革,切中肯綮,让研究生教育真正回归其本位。(作者:黄典林,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