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6月15日电(记者刘惟真)谎称手握“内部名额”,能帮考生“低分高录”;声称能够“提前查分”……高考落幕后,部分非正规机构及不法分子借机“圈钱”甚至实施诈骗,频频“蹭热度”、设“陷阱”,话术手段花样翻新,不仅扰乱社会秩序,也容易使考生与家长遭受经济损失。
记者梳理发现,有几种“套路”较为常见:
——谎称“计划外招生”。天津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民警娄金军介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制造假证件等方式,以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名义,自称手握“内部指标”“机动指标”,可以保送考生到重点院校、让未达本科线的考生进入本科院校,从而骗取钱财。
图为在某社交媒体上搜索到的一条“计划外招生”信息。(互联网截图)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监督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考生及家长要擦亮眼睛,对招生信息多加辨别。“高考招生录取在官方网站上进行,严格执行已公布的招生计划,不存在‘内部指标’等说法,也不会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例如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等。”娄金军说。
——高价指导报志愿。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高考志愿填报”发现,不少机构打出“不浪费分上好大学”“一对一辅导”等标语,称可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要价数千元。一家机构推出“研途无忧卡”“大学无忧卡”“高考择校卡”等“套餐”,价格在1280元至5980元之间。客服人员称,“一对一指导”由专家团队负责,团队内均是“专门负责择校的‘985’‘211’硕博老师,可以随时沟通”。
某电商平台上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互联网截图)
有网友表示,志愿填报辅导机构教师的真实性、专业性难辨,钱花得“并不值得”。一位湖北高校的大三学生说,身边部分同学为了填好志愿花费颇高,但收获有限,“辅导老师只说要根据兴趣考虑专业,推荐几所肯定能上的学校,说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话”。
——伪造录取通知书。网友曹女士称,去年高考后,有人以湖北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招生老师的名义添加她弟弟的微信,要到其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后伪造“通知书”并寄送到家中,“我咨询过学校的招生办公室,老师们没有添加过考生微信,所有录取信息都以官网为准。”专家提醒,一些人员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希望就读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需予以警惕。
娄金军说,除上述情形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会通过假称发放“教育补贴”,能修改高考成绩等手段实施诈骗。一方面,考生及家长要在官方网站、App上查询信息、填报志愿,最大限度地防止信息泄露;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防范意识,转账汇款前通过多种途径核查收款账户,在收到来源不明的消息时通过官方渠道查证,不要相信通过“交赞助费”等方式能够到未达分数线的学校就读的骗局。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等建议,考生和家长应建立起评估风险、留存证据的习惯,及时保存通话记录、电子合同、宣传材料等证据信息,后续遇到问题时及时依法维权,保护自身权益。
此外,也需加强社会治理,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受访专家表示,未来仍要加强对反诈知识的宣传以及对网络平台的监督,持续营造全民反诈的社会氛围。
天津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四支队支队长芦健表示,目前天津市、区两级联席办组织“公安+行业”同频共振,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声屏报网端微”全媒体持续深入宣传,组织开展反诈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的“五进活动”,切实提升群众防骗识骗能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未来相关部门需充分形成打击治理合力,持续推进重拳打击、源头管控、行业治理、宣传防范等各项工作。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