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尔”。在汉文史籍中,宋代时称其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裕固族”。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裕固族乡相继成立。
人口聚居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是西北特有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全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总口约为1.4万人。其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部分居住在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和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境内群峰屹立,地势险要。
裕固族全家福
历史渊源
裕固族的先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游牧于中国北方草原的丁零、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8世纪中叶,回纥人建立回纥汗国。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被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形成后来的裕固族。 祁连山大草原
经济生活
裕固族居住区大部分处于祁连山地,山地牧草繁茂,形成了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的生计方式,畜种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犏牛、黄牛和马,也有少量的驴、骡,明花乡以前则饲养大量的骆驼。
东迁后,黄泥堡地区的裕固族同汉族的交往加深,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糜、谷、洋芋、青稞、豆类和胡麻等。
铁制工具和武器输入后,裕固族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的技术提高,从早期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为主,后逐渐发展到游牧、半游牧半定居和定居放牧三种生活方式并存,现以半游牧半定居和定居放牧为主,同时还经营小部分农业、林业、副业等。
裕固族的手工制品富有民族特色,民间工艺品主要包括纺织的褐子、各种口袋、毯子、马缰绳等生活用品。
裕固族妇女在织褐子
服饰
“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裕固族的传统装束源自甘州回鹘,无论男女,多穿高领的宽松长袍,束以腰带。裕固族传统女性头饰具有民族特色,其妇女有戴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的毡帽的习惯,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15岁时女孩则要戴“萨达尔格”,即用红布做成的、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的一块方形布牌,意味着姑娘长大成人。
传统裕固族服饰
饮食
裕固族传统的饮食习惯以肉奶制品为主,面食次之,而蔬菜很少。较具民族特色的食品种类主要有手抓肉、酥油奶茶、羊下水加工品、烧壳子(烤制的面食)、酥油面饼等。裕固族在日常饮食中禁食“尖嘴圆蹄”动物肉。“尖嘴”主要指飞禽和鱼类,“圆蹄”则指驴、骡、马等动物,另外,不在“尖嘴圆蹄”之内的狗肉,也在严格禁食的种类中。裕固族人喜欢饮茶。他们主要喝茯苓茶,尤其爱喝炒面奶茶。
裕固族美食——烤壳子
裕固族茶俗
宗教信仰与节日
历史上裕固族的祖先曾信仰萨满教、摩尼教和佛教。明末清初,喇嘛教中的黄教势力逐渐传入,喇嘛教逐渐成为裕固人的主要信仰,因此形成了定期聚会的宗教和民俗活动,主要有九月大会、六月大会、正月大会等。此外,裕固族还有进行传统农祀活动的“剪鬃毛”、祭鄂博、春节除夕前举行的“火驱凶神”等传统节日。
肃南县境内的佛教圣地——马蹄寺
裕固族祭鄂博,祭鄂博其实是祭祀山神、财神,是裕固族牧民祭祀活动中的宗教内容。
民族文学
裕固族的文学艺术中,口头文学最具代表性,多以民歌形式流传,其中《黄黛琛》和《萨娜玛》是西部裕固族家喻户晓的叙事作品,采用散韵结合,边说边唱的方法,流传至今。《黄黛琛》是一部反映裕固族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萨娜玛》主要是歌颂和缅怀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表达了裕固族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和景仰。《沙特》是一首极为古老的创世神话,主要在裕固族东部地区流传诵唱。
歌舞艺术
裕固族的民歌体裁有叙事歌、牧歌、劳动歌、风俗歌等。牧歌包括牧羊歌、放马歌、放牛歌、牧驼歌等;劳动歌包括奶幼畜歌、剁草歌、擀毡歌、割草歌、捻线歌等;风俗歌包括婚礼歌和送葬曲等。裕固族民歌在曲调和行式上,继承了古匈奴的一些特色,同时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和土族“宴席曲”的一些特点巧妙地融为一体。
裕固族的舞蹈主要包括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宗教活动等内容。其中男女独舞以腾跳见长,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
裕固族民族舞蹈
语言文字
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肃南西部的裕固族使用尧乎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肃南东部的裕固族使用恩格尔语,属蒙古语族;酒泉市黄泥堡的裕固族使用汉语。裕固族无文字,通用汉语文。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