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将导致与数量更加众多的传统装备之间的沟通障碍。目前,第四代战机在这方面确实存在严重瓶颈。
F-22在试验过程中,曾出现战机间根本无法通话、战机与预警机之间无法进行作战信息交流、战机与地面指挥机构难以进行信息互换等严重的兼容性问题。
因此,第四代战机的舰载型,能否在相对传统的环境中,与传统的装备以及装备环境达成兼容,将极大影响隐形战机的舰载型正常发挥其应有战力。
尽管目前尚无证据显示,中国将为其未来国产航母装备隐身舰载机,但作为新兴的航母国家,客观需求与技术发展决定了中国必然将为自己的航母配备此类装备。
第二个问题是,隐身结构能否适应上舰结构改装。
现阶段,隐身战机获得隐身性能,主要依靠隐身外形与隐身涂层。这两者除了要保证技术的可靠性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保证外形上的平整。
众所周知,舰载机出于节省甲板、机库面积的考虑,其主翼均采用折叠结构,有些舰载机甚至在水平尾翼上也采用了类似结构。
因此,从隐身的角度上讲,能否保证由主翼折叠结构而造成的巨大缝隙能够在飞行中完全闭合,就成为考量隐形舰载战机能否保持其隐身性能的重要标准。
为应对此类开口,目前均采用锯齿型结构,希望借此折射雷达波,但将该结构应用到长达数米的主翼折叠接缝上,无疑存在巨大技术考验。
因此,传统的平直接缝结构仍将被延续,但如何解决由此引发的与隐身结构上的冲突,将成为衡量隐形战机能否上舰的又一个重要标准。
相比之下,似乎在航母与隐形战机方面走得更早更远的美国更具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得益于自身在重型隐身舰载机方面的装备理念、技术特点与发展方式上的优势,或将取得对美国类似装备的非对称优势。
为何有此观点?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相比美国,中国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隐形战机上舰。
尽管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研发舰载机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但中国却有能力在美国之前,将隐形战机搬上航母。原因很简单,就是F-35战机的多国联合研发模式拖住了美国的后腿。
目前,在参与F-35项目研发的国家中,即使像英国这类一级合作伙伴,所承担的费用也不到全部的25%。而且,该型战机的主要研发工作均集中在美国。
因此,F-35实际上是一款国际出钱、美国研发的装备。但正因如此,美国在研发过程中就不得不在一举开发三个型号的同时,照顾多国的实际需要。
这就造成试图面面俱到、但最终“面面不到”的结果。更严重的是,长期的技术瓶颈不仅使该型战机原本具备的技术优势被逐渐消磨,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研发各国对F-35的信心也在逐渐消退。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