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已落下帷幕,但公众对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公路5月1日起取消收费的消息仍在高度关注。对于“收费公路免费”的呼声,交通运输部一名多年从事收费公路研究的负责人苦笑着表示:“国家何尝不想全部取消收费站?如果不收费,就要由财政来出资归还。我们曾多次与财政部门沟通,但财政拿不出2万多亿元钱来。”于是,很多已经收了二三十年的收费公路现在还要继续收。
早在去年,交通运输部就曾经给民众画过一个“大饼”——统筹发展以政府主导的高速公路为主的低收费、高效率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体现政府普遍服务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其中,“非收费公路体系”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96%以上。这次交通运输部负责人显得无奈且无辜的表态,意思恐怕跟这个“大饼”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收费公路问题是不是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财政支付不起的问题呢?收费还贷已经不止一次被狠批为一个“无底洞”,原因就在于在收费公路收支仍是一笔糊涂账的当下,公路的欠账就像一个黑洞般永远填不满、还不清。现在的收费公路政策已存在近30年,越来越多的收费公路已达到或接近停止收费的年限。但是,一些收费公路总是在变着法子、改头换面地继续延期收费,早已收回成本,却依然进行着高额收费。而那些车流稀少的收费公路就成为了“年年亏损”的主要支撑理由,塞责民口。
我们要探讨财政是否足够支付的前提是财政到底要支付多少。不知道这官方的“2万多亿元”是如何得来的,但在民众眼中,收费站工作人员标准重复的动作,如同一个个机械手臂,把过路费喂进背后那台庞大的机器。但究竟每年吸进多少资金,这些资金流向哪里,无从觅得踪影。相关部门只负责告诉民众“欠债”很多,但赚在哪里、欠在哪里、怎么还,无可奉告,总之不断收费、继续收费就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退一步说,财政是否真不足以支付这“庞大”的“欠债”,还真得两看。最近比较引人注目的新闻是,中央部门公布2012年预算,截至4月29日,公开预算的中央部门数量为91个。但无一例外,“三公”经费均未单独列出,而且很多专家认为,这也并不是“三公”经费的真实数字。在我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财政不足的地方总有各种不足的理由,不差钱的花费也总有各种不差钱的来源。比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总是因为财政经费支持未能准确到位而引发各种问题,或者有些必需的保障甚至还未能纳入财政的考虑范围。但与此同时,“三公消费”却年年喊打,年年未见起色,尤其在基层,一些账外账、体制外支出甚是疯狂。做个天真点的假设,如果这些消费都能真正被压缩、被追究,都用于支付各种民生迫切需要的地方、民众呼声最高的领域,我们又何愁“公路96%以上免费”不能实现?但怕只怕,我们只是过于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