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兰郎公路南下,在兰州市区南郊15公里处,岔路口一条硬化的村道通往“天下百合第一村”——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道两侧,山坡的农田里长着一簇簇葱绿的百合,有些没有采摘的百合花绚丽多彩。走进村内,一条条柏油马路整洁干净,一座座住宅新颖别致,宽敞的文化广场,处处显示着勃勃生机。近年来,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袁家湾村,依托日渐完善健康的兰州百合产业链条,走出家门租种外乡田,规模化发展百合产业,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迅速发展成为七里河区首富村。
户户租种外乡田
进村后,一幢幢二层楼院进入眼帘,这些楼院依山势错落有致,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楼院又和耕地相连,呈现出一幅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块块梯田依山势而上,大多都保留了山势的坡度。“百合是耐旱作物,坡地容易让水流走,太潮湿了反倒不利于生长。”朱雪琴带着小学放假的孩子在自家后面的百合田里采摘百合花、除草。“一年要让百合开花,有利于枝干生长,二年三年百合就要提前掐掉花蕾,让百合充分生长……”村支书高作旺热心地指导百合种植要领。
七里河区是兰州百合的主产区,袁家湾村则是种植百合专业村。全村4个村民小组,287户、1515人,共有耕地960亩,人均不足1亩。村支部书记高作旺是家中第四代百合种植能人,也是兰州百合种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热心百合事业的他说,袁家湾大面积种植百合的历史悠久,早在集体经济时整个西果园镇其他村还没有种植百合时,这里的种植就已小有规模。从2004年以后,引进了兰州大学无硫百合干设备后,百合加工销售迈开了新的步伐,从当年开始,百合价格逐渐稳定并开始上扬,近两年地头收购价格每斤20元以上。
“近年来,全村乃至全镇的百合供不应求,于是大家就到气候等条件接近袁家湾村的地方租地种植百合产业谋增收。”高作旺介绍,目前,全村基本上户户在外乡租地种植百合,种植规模3000亩以上,主要租种在榆中、定西、康乐、以及青海的二阴地区,户均10多亩,部分大户租种上百亩。
袁家湾村成七里河首富村
“农业、科技、商务等政府部门的资金、技术、政策扶持,以及质量监管,标准化生产引导,促进了兰州百合产业健康发展。”高作旺介绍,近年来,在百合产业链条上,市农委在全国各地举办了高原夏菜推介会,隆重推介兰州百合,兰州百合的品牌更加响亮,市场销路更畅,袁家湾的百合产品已经远销到美国、新加坡及港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在袁家湾村,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百合加工企业和加工户达到30多家,其中不乏现代化品牌企业。如村委会牵头村民集资筹建的兰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与村上成立的兰州振兴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加工企业的统一经营模式。一方面与鲜百合加工企业签订供销合同,一方面与种植户建立以订单农业的模式签订收购合同,确保产品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进入市场,充分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优质高效的服务,突破了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因保鲜问题而产生压级压价的瓶颈制约。“开发出了真空百合、无硫百合干、百合花蕾、百合花、百合醋、百合鸡等产品。”合作社负责人马元彪介绍,2010年3月已成功实现农超对接,与上海家乐福超市签订供销合同,成功打入大都市上海,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得益于兰州百合日益完善生产标准体系、精深加工、销售网络等产业链条。如今,袁家湾的村民们大胆地在外面租地规模发展百合产业,户均种植10多亩百合,年收入5万元以上,部分大户租种上百亩,年收入达到数十万元至百万元。目前,村民们的衣食住行、村集体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家湾已发展成七里河区当之无愧的首富村。全村80%的村民住上了小二楼,20%以上的在市区购买了楼房,大多数人把孩子送到市区上学。近年来,村上共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主干道铺油硬化、填沟造地、小街巷治理、人饮工程、村委会综合办公楼、百合广场、环境绿化、文教卫生配套设施等工程,还硬化了12条小街巷并新建垃圾台14座,村上还建成了百合剧场、篮球场、方形花坛、多功能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添置了各种户外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