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日新媒体专电 网上交友、聊天、玩游戏……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却渐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专家表示,这将影响到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
——“宅”:户外活动不足,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
以前家长常抱怨“一天到晚贪玩不回家”,现在却是抱怨“一天到晚不出门”。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
中国儿童中心2012年一项针对城市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节假日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各种屏幕前呆2小时以上。电脑、手机、电视,这成为当下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轨迹,孩子越来越远离户外。
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持续上升。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10多年间我国各学龄段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平均上升20个百分点,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闷:封闭孤僻不愿张嘴,交流障碍少年增多
一个5岁的孩子,2天内不是在玩手机游戏,就是在平板电脑上看动画片,基本不和人交流,说过的几句话都是找人借手机玩;11岁的小羽,平日沉默寡言、面无表情,但一拿到手机玩游戏,便判若两人,时而大笑,时而大叫……封闭、孤僻,是网络沉迷症孩子的性格特征。
“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淡化,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孩子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近几年因玩手机、电脑上瘾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都是交流沟通障碍。
目前我国还没有全面的调查数据。但英国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语言障碍的少年儿童过去6年间增加71%。
——散:碎片化冲击注意力游移
“已经没有办法读书。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好像是一种生理疾病……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微博名人、网络写手“和菜头”最近如此感慨,他将此称为“碎片化生存”的症状。
互联网的发达,使人们一下子跌入“信息海洋”,移动网络终端则使得这些信息更加碎片化。微博就是其中一个标志性载体,而且它已深入未成年人的生活。
《中国青少年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显示,我国近60%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刷微博”成为学校的流行语。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学科带头人辛自强教授说,技术发展肯定有它积极的一面,网络信息量很大,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很广,但如果长期停留在这种快闪的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思维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
“考试中,阅读短文稍微长一点,错误率就非常高。而在课下要求他们大声朗读短文之后,习题基本都可做对。”北京康乐里小学语文老师高雅跃说,“学生对长篇阅读有种情绪上的抵触。”
“很多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是游移不定,甚至连他们最沉迷的游戏,都是这一个还没有玩完,就迫不及待地想玩下一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沈阳市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说。
延伸阅读>>>>>>
“电子保姆”流行凸显家庭责任缺失——是“狼”来了还是“你”走开了?
“屏奴”低龄化:全国约1亿未成年“手机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