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在消减雾霾污染上,甘肃的探索实践证明人人都能“有所为”。
“高科技”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柴守玺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研发了一种作物种植新技术。这项名为“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小麦、马铃薯栽培技术”成功地将秸秆作为环保材料,用来代替地膜,覆盖在小麦或马铃薯种植上。
柴守玺告诉记者,在西北地区农村,很多农民习惯焚烧秸秆用来生火或烧炕。这种做法看似利用了废弃物,实际上加剧着污染。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这项新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进而减少因焚烧秸秆而产生的雾霾污染。
柴守玺说,每亩玉米整秆带状覆盖用量约4500株,相当于1-1.5亩玉米秸秆产出量,这为大量玉米秸秆资源提供了再利用途径。
“这项利用了‘环保材料’的技术不但能消化大量玉米秸秆,还能提高马铃薯和小麦的产量。”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国家小麦产业体系高产创建岗位科学家赵广才说,“如此一来,有效地避免了秸秆焚烧形成的‘雾霾污染’。”
专家认为,曾经被忽视的秸秆被用作“环保材料”,在避免污染上优势更明显。
“一次覆盖,两到三年使用,通过风吹雨淋、自然风化,秸秆容易被旋耕机打碎。打碎后可以还田,不仅不产生污染,还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甘肃农业大学生命学院程宏波博士说。
“土办法”
多年来,因成本低、操作简单,农民群众处理秸秆最常见的方式是焚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焚烧秸秆在多地被“叫停”。
近年,甘肃省定西市农技部门研发了一种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的新办法,即将玉米秸秆切碎,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在密闭无氧条件下制成青贮饲料,供牛羊食用。
“发酵后的饲草比原来的青绿饲料更鲜嫩,营养物质更丰富,饲草的芳香酸味还刺激了牛羊的食欲。”定西牛羊养殖户牛作福说,“这样喂养出来的牛羊越长越壮”。
不少牧草企业也看重秸秆再利用的商机,帮助农户生产绿色无公害饲草。在甘肃定西,农民既可向牧草企业卖秸秆换钱,也可“以物换物”,用秸秆换来企业加工好的成品饲草。
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益民介绍说,该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已经让周边2000多名农民受益,每亩秸秆可为农民增收2000元。
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党总支书记张金川认为,玉米秸秆的循环利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更促进了农民增收,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方式。
“新高招”
有专家认为,冬季供暖是国内多地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大多数北方城市空气质量骤降的事实“启发”了不少民间的防霾高招。为此,“既要保暖气又要保空气”的灵活自采暖方式逐步受到民众青睐。
在甘肃兰州,市民郭晨志自己动手,给55平方米的小家打造了一套完善的电采暖系统。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的电采暖系统材料成本6000元,均来自网购。一个月使用下来电费最多300元,这样的自家用电采暖,既节能又省钱。
新的供暖方式产生的同时,还有些“科技达人”琢磨探求新办法,为减少雾霾出谋划策。
今年,“一种消除大范围雾霾用使非金属矿物材料粉末带静电装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装置的研发者是甘肃65岁的退休工程师郑尔历以及他的团队。
据介绍,这项发明是利用甘肃储量巨大的稀土——凹凸棒矿物作为催化剂,通过携带静电增加吸附力,将雾霾吸附集中,快速将悬浮在低空的雾霾颗粒消除。
与此同时,各地出台治霾计划,节能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在雾霾面前,全社会需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有效的治理雾霾,不仅考验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全社会的协作。(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