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遗珍——中国古毯
文/蔡海祯 王选成
人类文明源源流长,星光灿烂,在这灿若星河的长河中,中国先民创造出了无数文化艺术珍品,其中地毯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独立于人类文化艺术之林。
世界地毯两大发源地:一是古埃及时代伊朗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为御寒冬而用羊毛编织成厚实的垫子,开始了地毯发展的历程,与其风格一脉相承的土耳其地毯、印度地毯、阿富汗地毯等一起被称为“波斯地毯”。一是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新疆和田地区,素有东方地毯故乡的美誉。
中国编织地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称地毯为“氍毹”“毛席”“地衣”等,用途亦略有区别,有的铺在地上,有的铺于床前、榻凳上,也有的挂于墙壁上。地毯由于原材料的关系,年代久远不易保存,使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地毯大都流存极少,留下的大多也是近一二百年的老地毯。但从古籍文献绘画及考古发掘中仍能看到古地毯的一些踪迹。河南密县打虎宁汉墓的一幅表现宴乐的壁画中、人物坐在有各种纹饰的地毯上。同时敦煌石窟的壁画上也描绘有各种与使用地毯有关的绘画,生动的再现了自汉代至北宋咸平五年1000多年丝绸之路各朝各代使用和利用地毯的真实情况。在这些壁画和绘画中展示了各时代不同装饰风格的地毯,其中有皮球花、团花、蔓草纹、三角纹等装饰图案。
1984年在新疆洛浦赛依瓦克村1号汉墓出土的一块叶纹栽绒毯,长76厘米、宽7厘米,毯边为红色,毯心在葡灰色的菱形纹中用湘色、黄、湖茧等色线编织叶纹。该毯为目前出土的保存完整,年代最早的栽绒毯。
唐代文献有地毯在寺庙与道观中使用的记录,大多是皇家捐赠的。在当时的宫庭中地毯成为皇家的专用品。如:白居易《红线毯》“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生动的描写了唐代织毯和用毯的盛况。
在宋朝地毯作为礼品来维持与西部游牧民族之间的和平。
当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他们承袭了使用地毯的传统,从文献考证已知、在北京郊区已存在地毯制造车间,这表明官方地毯织造的传统从那个时期开始出现。地毯的使用与宫廷和贵族阶层财富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代紫禁城开始建造与装饰时,地毯是专门宫廷定制的,从紫禁城现存的明代地毯可以看出当时的地毯铺用已成为皇家的特色,而且此时的地毯编织工艺高超娴熟、设计图样独特,具有鲜明的皇家气度和民族特色。
到了清代皇宫里的地毯在皇家专用车间定制,而且对地毯的使用、图样、颜色等有了明决的规定,黄色是宫中和寺院专用,民间和各级官员不得使用。康乾时期由于皇帝对地毯的参与,中国古毯制造工艺达到了最高水平。如本册收录的一块金黄地鹿鹤同春挂毯,为清代甘肃织官毯,色彩明皇,主题和谐,尤其是毯中用的蓝色染料为当时进口矿物蓝料,鲜亮而柔和,用毛为当地最好土种羊毛,道数为80道。采用拉绞织法,毯面紧密浓厚,堪称甘肃古地毯代表。
民国及近百年当中,中国手工制地毯业基本是原地踏步,而无有发展,到了四五十年代,天津的手工与机制合作地毯有所发展,但精品也不多。如本册收录的二仙图地毯,为当时机械织线,手工织成的棉制地毯,产地是天津地区,构图雅致,二蓝梭形地上一枝梅树,傲雪胜开,上立一只仙鹤,是当时生产的挂毯精品。
以上是本人多年来对古地毯历史研究的一点心得,有先者的研究成果,也有自己的一点不成熟见解,一并写出来,共方家指正。
附: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今明教授为古毯展写的前言:
一部设计史,即是一部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
人生弹指间,阔别地毯设计二十载,今又得见古毯遗珍,一见如故,让我激动、兴奋……。又见到了艺术的根,这才是原生态,内存着艺术的真谛。这是历代人民、匠师、艺人的创造与智慧的结晶。
从古代的“氍毹”(qushu)到近代“地毯”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它与其它设计一样,全承载着“实用”与“审美”的双重性。从展出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读出人们通过符号化的图案,表现的全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饱满地呈现了人对生活美好与幸福的向往。无论其间的,“龙凤文化”、“六合同春”、“吉祥如意”、“平安富贵”……。这全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展出作品还有些中亚的“波斯毯”这正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晶,更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特征与佐证。
回顾二百多年的近代史,我国经历了太多的“动乱”。使之丧失了众多宝贵的文化财富。今逢“盛世收藏”。当今的有识之士,能尽其力的去挽回和抢救民族濒危的民族的文化遗产,我对此深表欣慰与敬佩。这是真正民族文化的坚守者。可赞!可敬!因文化遗珍的民俗价值与艺术价值,将是影响深远,且不可复制的文化财富。对民族文化来说,实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丝路文化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瑰宝,而今展出的遗珍,正是这种文化的注释,在当今要重造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刻,即是此展的现实义意。
与其说写的是“前言”,不如说是我的呼吁!让我们共同关注民族的文化遗产。
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教授 今明
2014年元月于兰州
(责任编辑:鑫报)
< 上一图集 下一图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