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尺牍

时间:2016-06-09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李恒滨 点击: 载入中...

丧乱帖

 

    所谓尺牍,是指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传递消息,后成为信件的代称。王羲之的尺牍,就是王羲之用行草书写的信件。比之正规的《兰亭序》,这些信手拈成的尺牍,更有“妙处难与人说”的感觉。《兰亭序》是“圣”的本色,端正危坐,而这些尺牍却如仙人般飘逸洒脱,欹侧揖让触处成妙,情挚意真,自然有趣,将方圆、藏露、肥瘦、刚柔、大小、动静、奇正、形神等矛盾统一到恰到好处,表现出一种遒力天成的神逸之境。各件尺牍之间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平和简静、萧散自然,有的古拙质朴带有隶书意味,有的激情奔放、跳宕不羁。这些都是学习王羲之行草书的极好范本。王羲之幼年时正逢“永嘉之乱”(即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几近亡国灭种,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晋朝宗室在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东晋与五胡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厮杀,持续了300年。不到十岁的王羲之在中原士族南逃避祸,史称“衣冠南渡”(衣冠代指文明礼教)的南迁中随家族到了江南。在这种战乱的年代,王羲之有些尺牍的背后是悲惨的故事,如《丧乱帖》是讲述了祖坟被毁“痛贯心肝”的悲痛。可贵的是在天下大乱,时代大灾难时期,南朝文化传承着中华文明,产生了竹林七贤、大诗人陶渊明、大画家顾恺之等等,士人们形成了奠定中国文人人格基础的魏晋风度。所以说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是来自沉重心情下的超脱通达,学王书只看表面的姿媚是远离了王羲之,这一点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晋代·王羲之与《兰亭序》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金文为宝鼎文化增辉

      鼎是我国青铜器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如今,中...

    • 汉碑的篆额

      隶书在汉代已成为“正体”占领了书法领域,东汉时还有这样的现象,说明人们对古代...

    • 《史晨碑》·《封龙山颂》

      《史晨碑》立于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碑在曲阜孔庙,共有1116字。《史晨碑》因在...

    • 石门颂

      在同一个“汉碑”的概念中,习惯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所指:一个叫“碑”,一个叫“摩...

    • 晋代·王献之行草书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子,官至中书令,故人称王大令。...

    • 晋代·王献之行草书

      南唐李后主说:“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便是这种中庸审美观...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