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亦吾15岁考取济南省立高等学堂。18岁时,他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忱,他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文章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事者”。高亦吾闻讯后,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沈阳。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立即到章丘西关高家进行严密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母杨氏投监入狱。高亦吾辗转流落半月后,几经友人介绍,才得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现为沈阳六中)任教。
高亦吾在校精益求精、严谨施教,受到广大师生的尊崇和爱戴。他在一年级丁班结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高亦吾看周恩来气宇轩昂,少怀壮志,心生喜爱,回家后对族兄高敬之说:“这个孩子不一般,真乃孺子可教也,我一定要好好培养他……。”课下他常向周恩来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并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送与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信念。高亦吾还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周末还携同他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这些外国列强胁同腐朽的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
|
辛亥革命暴发后,高亦吾率师生上街游行示威,并带领师生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返校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南迁天津入南开中学就读,师生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命字“翔宇”,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署名用的就是“翔宇”,以示对恩师的敬重。
三年后,高亦吾赴京在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第二次见面时,高亦吾叮嘱周恩来,“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千万务必当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亦吾闻讯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奋力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但此后师生二人未再得谋面。
后来,高亦吾重返济南,任职省建设厅。“七七事变”后,他愤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在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有人举荐他去伪公署就职,高亦吾断然拒绝:“国家蒙难,民不聊生,替敌效劳,实愧堂堂华人国民!”只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谋生。1941年春节后,刚满60岁的高亦吾因患脑膜炎,不治辞世。
1949年7月,高亦吾之子高肇甫尊父遗嘱给在京的周总理写信,历数其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不久即接到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之久,并将其安排于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亲属均未照顾,仅安排高肇甫一人)。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辞别人间,不禁悲恸万端,数次泪流满面……
1961年春,高肇甫携全家去拜望总理,总理和邓大姐在中南海盛情接待,午餐后留影一帧。同年11月19日,周总理亲笔致信高亦吾夫人韩荣瑄,遥问寒暖起居:“特别是天气寒冷,您年高体弱,恐难堪旅途劳累。”春节过后,总理汇寄一笔款项,嘱为师母滋补身体,并附寄当年珍存恩师照片一张。孰料,次年仲冬师母因疾离世。总理得讯速寄来唁信,并又汇寄一笔安葬开支费用,真情表达总理对恩师及家人诚挚的关切。
1976年1月9日,周总理逝世后,肇甫、肇申兄妹接到邓大姐急电:按恩来遗嘱丧事从简的要求,谢绝一切亲友进京。于是,他们按乡俗在故宅堂屋里摆设七日祭坛,谨表对总理的悼念和缅怀之情。如今每年清明时节,高氏后人总在村郊设供祭奠,寄托对亲人的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