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6月以来,“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的国徽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有的标志和象征。其中红五星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天安门象征着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标志着工农联盟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坚如磐石的基础。它鲜明地表现出新中国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鲜为人知的是,国徽的设计和诞生,也凝聚着周恩来同志的大量智慧和心血。
新中国成立时没有国徽
1949年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时,即已将征集国旗、国徽图案等事宜纳入议事日程。7月lO日,周恩来签发了新政协筹备会关于《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其中对国徽的要求是:“(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筹备会第六工作小组推选叶剑英、廖承志等8人组成国徽评选委员会,同时聘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等为国徽评选委员会专家和顾问。国徽图案“征集启事”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发表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热情高涨,纷纷投身于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设计中来。截至8月20日止,筹备会共收到应征稿件112件,图案900幅。然而遗憾的是,经第六工作小组和评选委员会专家一一审阅后,竟无一人选。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主席要求国徽的评选暂缓,但此项工作仍应继续抓紧进行,留待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再行讨论通过。
国庆一周年时诞生国徽
开国大典后,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徽的设计应多吸收一些美术专家参加、集思广益、力求设计出更加完美图案的指示,邀请了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及其夫人、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和高庄教授,后又吸收了画家李宗津、建筑设计专家莫宗江等,组成了清华大学设计小组;另由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授张仃和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钟灵,以及张光宇、张正字、周令钊等美术专家,组成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时隔一周之后,两个设计小组在中南海待月轩共同研究了设计方案,在设计构思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院小组,提出要把天安门的图案设计进国徽中,理由是:天安门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和开国大典升起第一面国旗的地方。因此,天安门已成为首都的代表和新中国成立的象征。以梁思成为首的清华大学小组,不同意把天安门图案设计进国徽里去,理由是:天安门城楼是封建皇权的产物,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因此,梁思成提出了一个以象征国家团结统一的“玉壁”为主体的图案。
周恩来总理听取了这两种意见反映后。又与毛泽东主席商量,决定采用天安门图案。周恩来并提出建议:要把稻穗的图案设计进国徽里,整个国徽要体现出向上、响亮、挺拔的基调和气氛。他还说起这么一件往事。那是在1942年冬,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邓颖超,应邀参加宋庆龄举行的欢送董必武回延安的茶话会。当时,宋庆龄寓所的茶桌上摆放着重庆近郊农民送来的两串颗粒饱满的稻穗,在炉火映照下金光灿灿。见此情形,就有人赞叹说:“这稻穗真像金子一般!”宋庆龄说:“这比金子还宝贵,中国人民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以丰衣足食了。”周恩来抚摸着金黄色的稻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禾穗画到国徽上去。”
周恩来的意见和建议获得设计小组一致赞同。为了能在国庆一周年前挂上新中国的国徽,两个设计小组的专家和学者们夜以继日地抓紧工作,广泛吸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展开了设计竞赛。
转眼到了1950年6月20日。这天晚上,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议厅的白墙上,竖立着两种国徽设计方案。在中央美院的方案中,中心部分的天安门是侧面透视图,红墙绿瓦,前面是金水桥,上面是蓝天,显得五彩纷呈;在清华大学的方案中,中心部分的天安门是正视立面图,五星红旗图案布满天空,周围是齿轮、谷穗和授带,整个图案以金、红两色相间,显得吉庆庄严,隆重辉煌。周恩来总理亲临会场,认真听取了各位评委的意见。他们有的倾向前一方案,有的赞成后一方案。见坐在中间沙发上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一言未发,周恩来便走到他座位旁,双手扶着沙发背问:“李先生,你看怎么样?”
李四光指着清华小组的方案说:“我看这个气魄大,有中华民族特色。”
周恩来站在清华设计方案的前面,扬了扬眉说道:“天安门用正面的比较庄重。”继之,他指着国徽边框上沉甸甸垂下的稻穗图形说:“要画得向上、挺拔一些,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来。”然后他环顾大家,郑重地说:“我看这个方案综合了各种图案的优点,再作适当修改,可以送交政协全体会议审议。”
遵照周总理指示,梁思成、林徽因等教授对稻穗的细部作了改进处理,仅用了两天时间,便重新绘制了大幅国徽图案送全国政协。并附有“国徽图案说明”。与此同时,政协国徽审查委员会负责人马叙伦、沈雁冰于6月21日向政协全体会议提出了国徽图案审查报告。两天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其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在把国徽的平面图案做成立体化的浮雕模型的过程中,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高庄坚持政治性、艺术性、自然性和历史性四个标准的统一,遵照周恩来提出的对国徽形象的要求,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又严谨细致的加工修改,并注意以实物比较和借鉴古代雕塑的表现手法,赋予国徽以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8月18日,高教授塑造的新中国第一个国徽石膏模型,获得国徽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并赢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赏。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正式颁布了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命令。与此同时,新华社受权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说明》和《图案制作说明》。
9月30日,由工艺美术社职工加班赶制的第一枚木雕国徽,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内檐上,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徽”。1951年5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木雕国徽被由沈阳第一机床厂精心浇铸的铜铝合金的巨型金属国徽所替代,从此它一直悬挂至今。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