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片也需“诺亚方舟”

时间:2011-12-28 16:49来源:网络 作者:黄式宪 点击: 载入中...

2009年12月03日


岁尾年关,好莱坞以其“泛世界性”叙事策略推出了灾难大片《2012》。据称,该片首映10天,全球票房累计已近4.5亿美元。而在中国,截至11月29日,票房已突破3.5亿元人民币,剑指4亿。这几天,有网友模仿电影情节,卖起了“诺亚方舟”的登船绿卡,受到不少网友热捧。

《2012》票房的全面飘红,归结为一点:该片准确地捕捉到了当今世界弥漫着的“大众心理焦灼”。电影依据玛雅文化的“世界末日”预言,巧妙地编织出因地核过热而导致的“现代神话”: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火山喷发、冰山融化等环境灾难袭击了我们美丽的蓝色星球。特别是该片以其“数字化”高科技制造的灾难场景,令人在157分钟内气息仿佛为之凝滞,犹如亲历险境。

《2012》的成功票房所引发的思考,超越了灾难片本身。好莱坞大片的制作确实有一手,它总能恰逢其时地瞄准市场,变幻类型元素,向全球推出既叫座又叫好的片子。相对而言,中国大片无疑略逊一筹。新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化思考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与好莱坞博弈?

大片“博弈”,正是当代世界电影产业较量的核心命题。中国大片的应运而生,标志着我们电影产业意识和产业力量的苏醒。2004年夏季,《英雄》连续两周稳夺北美地区电影票房之冠,占有2175家美国的主流影院,赢得5370万美元的罕见票房,在海外的总票房收益,折合人民币14.5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百年难期的市场纪录。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大片的生长竟出现了文化沉落的现象,大片被人诟病的主要问题是:类型雷同单一、人文底气不足、艺术创新乏力,其叙事竟踩着好莱坞的脚印亦步亦趋,并偏执地、一味地追求视觉奇观的营造,或提供“即食即弃”的文化消费,孤立地炫技割裂了人文情怀,导致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丧失。我认为,这正是当今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最大障碍。

当今之世,中国大片到底怎样才能在全球主流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关键的理念是:在文化上我们与好莱坞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立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关键的条件是:要靠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和调用,要靠大片制作在人文自觉上的提升,将大片锻铸为更具东方神韵和风骨、更具多元风格和样式特色的民族电影品牌。舍此,断无捷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谭盾:中国音乐是有机体系
  • 【大家谈】分享中国红利,也要尊重中国节奏
  • 【走进新时代文化新传承】2017年中国动画的理性回归
  • 低俗嘻哈不配拥有舞台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童书分级”并非多此一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