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情有独钟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倒是他哥哥的成绩是第一名。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说:“我不光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学的就下工夫学。”结果朱棣文成了最优秀的学生。而他哥哥的名字反而无人知晓了。朱棣文后来居上,1970年又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7年起任斯坦福大学教授至今。
朱棣文最早发展出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打个比方,犹如以喷水的方式来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让它悬浮在空中,把它看个够。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此,朱棣文从1976年做博士后起整整奋斗了20年的时间。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问三个孩子的功课,还一直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但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
遗憾始终没学好中文
朱棣文曾多次访问中国。1998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学好,这就是中文。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就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父母能和我说中文。也希望当时我能继续上中文学校,或者进行类似的中文学习。”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
在获知得到诺贝尔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朱棣文的父母亲则说:“身为父母,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
1997年11月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在洛杉矶亲切会见了朱棣文。他请朱棣文经常回国看看,朱棣文说.他已经去过中国两次,很愿意为促进美中两国科技交流做出努力。
科学研究及影响
朱棣文长年投身实验物理学,他在30岁便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数年之后,他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1993年,他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同时他在行政管理上亦有相当经验,曾在斯坦福大学领导物理学系,又曾在贝尔实验室领导电子化研究工作。自2004年起,他出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该实验室每年预算规模6.5亿美元,辖下有4000名员工。
朱棣文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环保工作。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后.朱棣文即把研究重点转到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等一系列“绿色工程”上。此外,他还大力提倡政府引进措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对于把环保理念引进家庭生活,朱棣文曾说每户国民只需投资1000美元成本就可提升能源效益,可惜的是民众多宁愿把钱花在花岗石的厨台上。
去年夏天.朱棣文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国清洁能源会议上说,除非能源工作由专业人士而非说客承担,否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性格开朗、风趣、幽默
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问朱棣文如何处理那100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他幽默地回答道:“我们是三个共同得奖。因此,是100万美元分成三份。另外‘山姆大叔’(指美国——作者注)又要拿走一半(指纳税),真正剩下来到手中的只有十多万美元而已。”接着他又风趣地表示,他要好好想想用这笔钱做什么,他表示要用这些钱还贷款,还想买一辆山地自行车以作锻炼之用。科学大师的欲望真的不高。一辆自行车就可以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渴求。
1997年12月10日晚上,朱棣文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颁奖典礼之后的晚宴,他们的座位也依序安排:三位物理奖得主的座位在中央主桌,与瑞典国王、王后及皇室成员同桌。按传统.如果国王与王后没有站起来,全场谁都不能站起来或先行离席,因而用餐前绝对不能喝任何饮料,以免到时候想上洗手间而不可得。当他看到许多前来参加晚宴的前任诺贝尔奖得主及贵宾有的年事已高,他们长时间用餐又不能中途离席如厕,朱棣文非常同情地说,这“可是一个大问题”了。而对坐在他身边端庄、美丽的瑞典王后与公主,朱棣文似乎对她们观察得还很细微.他对她们所配戴的珠宝还很有研究。他幽默地说,“这可是有讲究的”,王后的大别针,上面有国王的侧面肖像,正好对着王后的脸,“这样王后就永远离不开国王的注视啦。”
朱棣文的运动情缘
除了对科学的投入以外,朱棣文还是一个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在体育方面的爱好也是相当广泛的。难怪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先生称赞朱棣文不但在激光冷却上有杰出的创见与贡献,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教授、君子及网球员而言,朱教授在哪一方面都是十分的“酷”。
朱棣文每天离不开体育运动,他认为运动可使他的头脑保持清醒,以便能更好地思考问题。朱棣文喜好打网球是出了名的。他是网球场上的高手,每次出差,网球拍子常常是他行李箱中必带的物品。年轻时。他还喜好打垒球,但后来由于膝盖受伤而中止了他心爱的垒球运动。此外,骑自行车旅游、游泳等项体育运动,朱棣文也十分喜欢。1998年3月,朱棣文到台湾作演讲。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邀请朱棣文与他进行网球比赛。台湾当地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导了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网球比赛。
赛场上,朱棣文身着白色球衣,容光焕发、英姿勃勃。整个比赛过程中,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发挥着科学研究中的不屈不挠精神,顽强拼搏,奋力抢攻。朱棣文由于经常运动,因而步履矫健,发球有力,很难看出他已年届半百。他底线抽球强劲,一会儿满场飞奔救球,一会儿上网截击,有些明知很困难的险球也拼命救回。赢得满场掌声。观众赞叹“大师打球果然不同”。比赛过程中,朱棣文那必赢的信念就像他在实验室中做实验那样。不获成功誓不罢休。遇到失手,他也会像运动员那样发出一声懊恼的“啊”.显然他十分在意自己的失误。这场比赛。连续打了三场。二场双打、一场单打,比赛结果是一胜、一负、一和。赛后,朱棣文谦虚地说.李远哲先生是天生的运动员,网球打得比他好。而朱棣文的夫人吉恩?朱却夸奖朱棣文的球技也不凡.称赞他的球技与网球名将张德培有点相似。“有一点张德培的味道,可是差了点天分”。吉恩?朱还说,是网球使他们结缘,她与朱棣文就是10年前在斯坦福大学的网球场上认识的.言语中流露出对朱棣文深深的爱。
摘自《新华书摘》2008/12/31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