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开国上将与普通士兵的患难之交

时间:2011-12-28 22:53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卜金宝 点击: 载入中...
在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有一位退伍老兵赵保群。他的家中保存着张爱萍、李又兰夫妇写给他的20封书信。在张爱萍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兵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道出了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

  “您过去在那种情况下能不畏权势,不随波逐流,精心照顾受‘四人帮’残害的同志是难能可贵的。”——摘自张爱萍、李又兰夫妇写给赵保群的信

  与共和国同龄的赵保群出生在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闻名全国的“角斜红旗民兵团”就诞生在这里。战争时期,张爱萍上将曾在此从事革命斗争10多年。

  赵保群家简陋的书柜里,珍藏着张爱萍夫妇写给他的20封信。

  “您过去在那种情况下能不畏权势,不随波逐流,精心照顾受‘四人帮’残害的同志是难能可贵的……”1987年5月19日,赵保群接到张爱萍的第一封信。

  一个是共和国的赫赫上将,一个是退伍回乡的普通士兵,是什么事情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这要缘于“文革岁月”赵保群执行的一次“监护”任务。

  1972年的5月7日,北京卫戍区某团11连指导员信明显找一班长赵保群谈话:“你提干的政审已经过了,现在上级临时抽你执行任务,这也是个考验。”当天上午,赵保群带5个战士去301医院监护“张绪”。上岗前,“专案组”交待:不准让病人与外人接触,不准家属单独探视,不准在生活上给予任何方便……

  “张绪”脸上浮肿、胡子老长老长的,左腿断了,不能动。就这样一个老人,“专案组”人员对他百般刁难,疯狂大骂,勒令交代问题。

  赵保群想:我们过去对俘虏还要优待,这个老人都已经病到这个程度了,怎么还那么整他?

  后来的两件事让赵保群对“张绪”很敬佩:赵保群的脚疼,走路一拐一拐的,“张绪”找护士给他要药;“张绪”将吃剩的馒头放到床头柜上,下次接着吃。护士要清扫,说有细菌要染病的。“张绪”说,染病也是我染,硬是不让收。

  这两个细节让赵保群认定:这个“老黑”是个好人。

  接下来的日子,赵保群悄悄地给“张绪”方便。给他洗头、理发、刮胡子;他大小便不能下床,赵保群不厌其烦地用便盆端来端去;他不能坐着吃饭,赵保群一勺一勺地喂……”

  7月28日晚8点,赵保群正休息,突然接到电话:“张绪”不行了!等他赶过去时,看到“张绪”已经脸色铁青,口吐白沫。“怎么回事?”赵保群急红了眼,大声责问。值班战士报告说:“十几分钟前,‘张绪’喝下中药后先是呕吐,后又抽筋,很快就成了这个样子。”

  赵保群立即跑步奔向1公里外找主治医生宋蓝发,对“张绪”全力抢救。在48小时的抢救中,赵保群寸步不离守护在张绪的身边,任何人都不允许靠近,“张绪”终于告别死神。

  事后,赵保群把“张绪”用过的药渣带回去和宋医生进行检查分析,发现药渣内多了一味处方上没有的中药。赵保群找到院方非要搞清怎么回事。这时,“张绪”反倒安慰说:“算啦!你是查不出来的。我既然投身革命,就随时准备付出一切!我估计因为我这件事,你在部队也待不住了。如果他们让你退伍,你一定要找我!”

  果然,11月6日下午,赵保群及其他5名警卫战士被告知当日下午3时前务必离开医院,不得再与病人接触。

  回到连队的赵保群悄悄地去了一趟医院,买了一包红糖看望“张绪”。直到此时,赵保群才知道自己“监护”了6个月的“张绪”原来是张爱萍。

  因在“监护”“张绪”期间给予其特殊照顾,赵保群不但没有提干,反而被提前退伍。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打听您的消息,不知道您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后的情况怎样?”——摘自张爱萍、李又兰夫妇写给赵保群的信

  赵保群返乡以后,张爱萍一直在寻找他。将军曾多次写信、打电话去卫戍区部队,得到的答复是:该团已解散编入武警序列,赵保群早已退伍。

  将军只记得监护自己的班长是江苏泰兴、如皋、海安一带人。他1974年秋经过南京时,特地找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吴邦义记者,请他帮助寻找。吴邦义曾做过将军的秘书,他数十次寻找,未果。

  1985年春节。在亲人团聚的宴席上,张爱萍饭不香,他对李又兰说:“保群不知在哪里,他现在坐在我身边该多好啊!”李又兰撂下饭碗说,“我这就给南京的老吴打电话,请他多想想办法。”然而,还是未能如愿……

  后来,吴邦义终于在海安县广播站的同志协助下,打听到了赵保群的下落,并立即告诉张爱萍。

  1986年5月,赵保群收到张爱萍、李又兰夫妇写来的信及100元汇款。那时,他家里很穷,接到将军的信和汇款后,他心情十分激动,但觉得这个钱自己不能用。怎么办?他把这笔特殊的汇款捐给了自己担任校外辅导员的五坊小学,为孩子们购买了一架风琴。

  事后,学校老师以“红领巾”的名义给张爱萍将军写去一封感谢信。

  将军夫妇收到信后,被赵保群的义举再次感动,立即给他回信。信中写道:“宝群二字,有意写成保群,似乎更有意义,这样高尚的品德应代代相传”。同时,将军还为赵保群题词:“破世俗一尘不染,立高洁两袖清风。保群同志纪念。”

  “望你永远做个具有正直正派正气的明辨是非的真正的人,做个称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摘自张爱萍、李又兰夫妇写给赵保群的信

  赵保群与张爱萍将军的传奇故事传开后,当地政府十分关心他的处境,安排他到镇供销社搞外联工作。

  “搞外联就是对外协调,一些人想利用我与张爱萍将军的这层关系为家乡多批点条子,这有悖于我做人的原则。”赵保群对记者说。

  实在没办法,赵保群给张爱萍将军写了一封信,诉说心中的苦闷。张爱萍回信,勉励他“永远做个正直正派正气的明辨是非的真正的人,做个称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还赠他两句座右铭:“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伪真羞奴颜。”

  1987年11月13日,赵保群与张爱萍将军终于见面了。将军寓所的大门平常是不开的。那天,将军寓所的大门开了,大门和客厅之间是一条走廊,有30米长,将军声音颤抖地喊了起来:“保群,你来啦!”说完以后,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许久许久……

  当晚,张爱萍夫妇设家宴款待他,并特意把儿子和儿媳叫回来陪客。将军兴致很高,每喝一口啤酒都要与赵保群碰一下杯。

  在张爱萍夫妇再三挽留下,赵保群在北京逗留了一周,并在秘书的陪同下游览了长城、十三陵等名胜风景。

  赵保群要走了,张爱萍将一个包裹递到他的手里说:“这里面是只和平鸽,是老山前线的战士用炮弹壳精制而成的,我请你把它转赠给五坊小学的孩子们,希望爱国主义精神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根!”李又兰也拎来一个包裹:“两块布料带给你父母,一件羊毛衫给你爱人,10本美术书籍和几支画笔带给喜欢画画的孩子,两套军装留着你穿……”

  之后,赵保群每年都要利用出差机会去北京,向将军汇报家乡和个人的情况。谈完事情,张爱萍都要留他在家中吃饭,并叮嘱家人:如果不是这位警卫班长的保护,我早就不在人世了。你们要永远记住他。

  2003年7月5日,一代名将张爱萍因病去世。闻此噩耗,赵保群失声痛哭。7月12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上午9时,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缓步来到张爱萍同志遗体前肃立默哀,三鞠躬,并最后送别。从角斜镇赶来想再见将军一面的赵保群早已泣不成声……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时政新闻眼丨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正确认识历史 创造美好未来”
  • 历史上掌权的皇太后中为何只有武则天敢称帝建国
  • 朱元璋是倡导白话文第一人
  • 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 中国历史上的“九圣”都是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