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者痛陈文化旅游之痛:1年60万双脚踩敦煌唐

时间:2011-12-28 00:13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本文摘自:《楚天都市报》2010年10月25日第A16版,作者:范宁,原题:《“把脆弱的文物当景点很残酷”》

“一年有60万双脚踩踏敦煌地上的千年唐砖,我要有钱真想把它们都保护起来”、“你看了10个洞窟,我就得看11个,这种旅游层次太低”、“文化旅游都聚焦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就被毁了”……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23日在张家界开幕,在其中的“名人之约”沙龙上,特邀嘉宾常嘉煌、李栓科和俞孔坚聊起了旅游中的文化保护问题,提出师法自然、尊重历史和文化,才能将文化遗产传给后辈子孙。

“到此一游”太过肤浅

“到此一游”是当下中国最常见的旅游模式,嘉宾们说,这种浅层次的旅游方式,与文化旅游背道而驰,甚至带来破坏和灾难。

“敦煌壁画不堪重负,就是一个例子。”敦煌研究院创始人常书鸿之子常嘉煌,继承父亲遗志,致力于敦煌文物的保护。他说,每年蜂拥而至的人潮带给这些脆弱的壁画巨大的破坏,“哪怕是呼吸中的水分,都会让壁画起泡、剥落。把脆弱的文物当景点欣赏是很残酷的事。”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设计者、生态设计师俞孔坚说,现在不少景点把当地人迁出去,留下一座座空房子给人看,原生态的文化没有了,“这样的旅游毫无意义。”

旅游应追求文化深度

那么,旅游如何实现文化深度?嘉宾们各有看法。

俞孔坚在世博会上的项目后滩公园,通过湿地调节城市污染,净化环境,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一次在云南的旅行。“在云南的梯田上,带着肥料的水一层层下沁,被作物吸收、过滤,到最底层时已经成为清水,排入河流中,不会对河流造成污染。”俞孔坚说,在旅行中,他喜欢看的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看他们如何生存,从中获得知识和灵感,这样的旅行是活的。”

地质考察专家李栓科也赞成在旅游景点加大文化和科技含量。“例如敦煌,景点外可以设一根与壁画石质地相同的岩柱,标出每年它风化的状态和速度,人们会对壁画的脆弱一目了然,自然会注意呵护它。”

常嘉煌则认为,不要把目光过于集中在某一点,“除了敦煌石窟,沙漠的苍凉也是一种风景,如果人们注意力能分散一些,对文物保护是有好处的。”他说,比如周庄周边还有许多类似古镇,可人们集中往周庄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就像阳光本来普照大地,景点开发却像一只放大镜,把光线聚焦在了某一点,聚光久了,也就把这个点烧毁了。”

人物名片

常嘉煌:油画家、敦煌艺术家。以倡导敦煌壁画保护为人熟知,因提出现代壁画工程备受争议。

李栓科: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曾在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进行地质地貌研究,掌门《中国国家地理》,让地理以时尚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曾任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北京市、苏州市等政府专家顾问,目前在武汉光谷进行城市项目开发规划。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天祝铜牦牛承载着一个惊天的秘密系列之三:铜马何来?
  • 三国时的房产证什么样?南昌一古墓出土“丹书石券”
  • 考古学者探寻汉代西域都护府城址遗迹
  • 三星堆布局也是斜向 为何各地斜向古城这么多?
  • 科学家在新疆哈密找到“翼龙伊甸园”首次发现三维保存的翼龙
  • 湖北“崖柏达人”耗资千万收藏崖柏传承三峡精神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