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意墓(摄影:侯传鹏)
本文摘自:《齐鲁晚报》2010年9月16日第B10版,作者:侯传鹏,原题:《泰安有座淳于意墓》
淳于意墓,又称“救女坟”,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中淳于村西南,现在一桑园内。该墓1956年在泰安县(今泰安市)进行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57年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将其定为第一批应保护的文物古迹,1979年泰安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泰安市郊区(今岱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呈圆形,高约4米。现墓地周围植树数十株,生长茂盛。
淳于意(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40年),西汉初临淄人,曾任齐国太仓令,故又称“太仓公”。淳于意年轻时喜欢钻研医术,拜淄川名医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了他。不久,公孙光发现他已经没什么可教淳于意的了,并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是国医。为了能让他继续学习,公孙光又将他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七十,他也非常欣赏淳于意的质朴上进,便将自己所藏的所有秘籍、古方一一讲解给他。出师后的第二年,淳于意开始行医,三年后,淳于意成为著名的医生。由于淳于意热心为人治病,逐渐在乡里有了很高的声誉,因而被举荐做了齐国的太仓令,负责管理齐国都城的仓库。
但凡有点本事的人,多半都有点桀骜不驯的怪脾气,淳于意也属于这一类人。淳于意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一谢绝了。因为常拒绝对朱门高第的出诊行医,所以后来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控告为庸医杀人。地方官吏按过失杀人罪判处淳于意应受“肉刑”。据记载,夏、商、周时代就设有墨(刺字并涂黑的刑罚)、劓(音yi,割掉鼻子的刑罚)、剕(音fei,砍脚的刑罚)、宫(破坏男女生殖器的刑罚)、大辟(音pi,死刑)五种刑罚。除大辟是死刑外,其余四种刑罚都是肉刑。西汉初年规定,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解到京城长安去执行。
淳于意生有五女,没有儿子,当他得知将要被押解去长安受肉刑的判决后,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所恃。”此时幼女缇萦年方十五岁,听到父亲的叹息,她心如刀绞,挺身而出,随父亲一起押解西入长安。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
一到长安,淳于意便被囚下狱,缇萦则上书皇帝,自愿做官家的奴婢,来代替父亲受刑,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时的皇帝汉文帝自小在忧患中成长,深知骨肉亲情的可贵,更亲身体验过民间疾苦的情状,阅罢书信,被缇萦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于是赦免了淳于意的罪责。
还在押解途中时,淳于意就反复检讨自己的言行,发觉都是自己的古怪脾气惹出的祸端,因此利用投驿站的休息机会,为慕名求医的人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现在淳于意既蒙赦免罪责,真是喜出望外,从此痛改矜持作风,专心济世救人,病人上门,随到随看,视病犹亲,殷勤周到,赢得口碑载道。
淳于意像扁鹊一样,广泛传授医术,因材施教,培养出宋邑、高期、冯信等人,成为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二十五例完整的诊脉医案,称为“诊籍”,成为中医病历的创始人,死后葬于此。而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更是传遍宇内,留下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