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主义

时间:2012-12-07 11:10来源: 作者:龙羽羊 点击: 载入中...

  



       我曾上书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大声疾呼:“学校不是制砖厂,老师不是广播站,学生也绝不是橡皮泥,要提高学生素质,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


  新城大学是一所成立不久的私立大学。赵校长人很随和,当他听了我的自我介绍之后很激动地说:“我正准备学着刘玄德三顾茅庐哩,你却来了个不请自到。”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我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聚焦德班


  俗话说:漂亮女人养眼;聪明女人养脑;善良女人养心;温柔女人养神;才气的女人养性;健康女人养身。


  其实何止是结婚,恋爱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Same想。


  特别是在下一章的修改一开始,就有怎么一句话:


  “恋爱结束了,可教学还得继续。”


  那么,自己究竟应该支持恋爱呢?还是应该反对恋爱?


  记得上学期间,他是反对恋爱的,比如红、比如菀云,等等,他还因此被女同学们称作“冷血动物”呢!


  后来和妻谈恋爱,大家都反对,两人轰轰烈烈、死去活来了一回,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傻!


  再后来搞网恋,一个冰儿小妹,几乎成为一个梦魇,一个久久压在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


  现在,无论是莎莎,还是佳佳,都是养眼、养脑、养心、养神、养性、养身兼而有之的红颜,可是自己,还能够恋爱吗?


  足足有十分钟,Same盯着这开头的十二个字,陷入沉思。


  记得Same在网络中有一段很酷的签名:


  “我什么都没有,除了思想;我什么都不缺,除了时间!”


  毫无疑问,思想是Same唯一财富,也是Same唯一标志。


  多少年来,思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在西方谚语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但在Same看来,思想是人类的另外一条生命,人类一旦离开思想,上帝恐怕连发笑都会变得不屑一顾。


  比如正在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当来自200多个国家和机构的代表经过一昼夜艰难磋商走出会场时,疲态尽显。这次原定于9日晚结束的大会因各方在部分焦点问题上分歧严重,只好拖延两天后结束。之前,各方已进行了近14天的“马拉松”式谈判。


  Same觉得,谈判是阶段性的成功了,可是,执行起来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是推诿扯皮、一波三折、寸步难行,还是令行禁止、一诺千金、携手前行,还需要大家骑驴看成本--走着瞧。


  当然,对于Same这样的一名普通老师而言,联合国的事,那是总统主席国王首相总理大臣们的事情,自己可以不管。但自己所倾力研究的绿色文化,却必须和这些国际政策进行对接,否则再完美的学术,离开鲜活的现实世界,就成为一纸空文。


  还有,站在地质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也许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可以共同应对,那么全球气候变冷又该怎么办?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怎么办?火山、地震、海啸又该怎么办?


  虽然,大会通过了4份决议,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两个根本诉求: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但Same觉得, 早在1997年签署的《议定书》,作为气候谈判进程中关于减排唯一一个有法律 <http://law.hexun.com/>约束力的国际文件,在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年末到期之后。用14天时间回顾过去15年,的确有一种讽刺意味。


  20年来,Same作为绿色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绿色文化的探路者,他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毫无疑问,目前全球气候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气候问题。德班气候大会的艰难谈判至少可以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个大会充满了世界各国以及各个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明争暗斗!


  在Same看来,这种斗争的存在,其实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也不能看成是简单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问题。最起码,这个问题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极其复杂的现实因素。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各种利益调整和各种矛盾凸显,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中医矛盾的加速尖锐化!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各国共同应对。因此,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以来,各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这些谈判表面上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本质上还是各国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的角逐。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导致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燃烧化石能源和毁林开荒等行为向大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加剧温室效应的结果。据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最新报告,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ppm:百万分之一)左右升高到了2010年的389ppm。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历次评估报告还在不断地警醒国际社会,应当尽快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传染病增加、水资源短缺、濒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暖。


  为了促使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在1990年IPCC发布了第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同年12月21日,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12号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共举行了6次谈判,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交参会各国签署。1994年3月21日《公约》正式生效。


  《公约》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防止由此导致的对自然和人类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公约》还根据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主要是发达国家早先排放的结果这一事实,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即各缔约方都有义务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暖,但发达国家对此负有历史和现实责任,应承担更多义务;而发展中国家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最早的谈判是在1992年启动的,气候谈判总体呈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对立的格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相关报告,1990年全球化石能源总排放约为2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发达国家占68%,发展中国家占32%;2008年全球化石能源总排放为28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发达国家占51%,发展中国家占49%。从国别看,到2000年,25个主要排放国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83%,其中,美国、中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合计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0%。中国在1992年的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1%,2008年则占全球的23%,位居世界第一。


  有关资料显示,《公约》虽确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但没有确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为确保《公约》得到有效实施,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公约》第1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柏林授权”,决定通过谈判制定一项议定书,主要是确定发达国家2000年后的减排义务和时间表。


  经过多次谈判,1997年底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首次为39个发达国家规定了一期(2008-2012年)减排目标,即在他们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同时,为了促使发达国家完成减排目标,还允许发达国家借助三种灵活机制来降低减排成本。此后,各方围绕如何执行《京都议定书》,又展开了一系列谈判,在2001年通过了执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揽子协议,即《马拉喀什协定》。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但美国等极少数发达国家以种种理由拒签议定书。


  Same觉得,《京都议定书》提出为39个发达国家规定减排目标,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然而美国等极少数发达国家拒签的行为,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落下了一个先天不足的病根。


  还有,由于《京都议定书》只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的减排任务,2012年后如何减排则需要继续谈判。在发展中国家推动下,2005年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暨议定书生效后的第1次缔约方会议上,正式启动了2012年后的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主要是确定2012年后发达国家减排指标和时间表,并建立了议定书二期谈判工作组。但欧洲发达国家以美国、中国等主要排放大国未加入议定书减排为由,对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态度消极,此后的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一直进展缓慢。


  当然,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积极展开的同时,发达国家则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2012年后的减排。经过艰难谈判,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各方同意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公约》的规定,共同开展长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就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等主要方面进行谈判,在2009年底达成一揽子协议,并就此建立了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工作组。自此,气候谈判进入了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并行的“双轨制”阶段。


  2008-2009年间,各方在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工作组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工作组下,按照“双轨制”的谈判方式进行了多次艰难谈判,但进展缓慢。到2009年底,当100多个国家首脑史无前例地聚集到丹麦哥本哈根参加《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期待着签署一揽子协议时,终因各方在谁先减排、怎么减、减多少、如何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等问题上分歧太大,各方没能就议定书二期减排和“巴厘路线图”中的主要方面达成一揽子协议,只产生了一个没有被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


  《协议》虽然没有被缔约方大会通过、也不具有法律 <http://law.hexun.com/>效力,但却对2010年后的气候谈判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借此加快了此前由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并行的“双轨制”模式合并为一,即“并轨”的步伐。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虽以失败告终,但各方仍同意2010年继续就议定书二期和巴厘路线图涉及的要素进行谈判。


  Same忽然想到一句很经典的中国俗话:“从那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失败并不可怕。


  莎莎的成功,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莎莎从一个普通演员到歌坛大腕,这个历程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可是,她毫不气馁,最终站在了国际舞台!


  Same觉得,气候大会的谈判最需要这种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可能,自己愿意做这样的谈判代表!


  值得高兴的是,《哥本哈根协议》虽然没有被缔约方大会通过,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10年谈判中,则借此公开提出对发展中国家重新分类,重新解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目的是加快推进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的“并轨”,但遭到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经过多次谈判,在2010年底墨西哥坎昆召开的气候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上,在玻利维亚强烈反对下,缔约方大会最终强行通过了《坎昆协议》。


  《坎昆协议》汇集了进入“双轨制”谈判以来的主要共识,总体上还是维护了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并行的“双轨制”谈判方式,增强国际社会对联合国多边谈判机制的信心,同意2011年就议定书二期和巴厘路线图所涉要素中未达成共识的部分继续谈判,但《坎昆协议》针对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所做决定的内容明显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推进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的难度明显加大,发达国家推进“并轨”的步伐明显加快。


  2011年的德班气候大会,要求《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从2013年起执行第二承诺期,并在明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减排承诺。会议决定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成立基金管理框架。2010年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确定创建这一基金,承诺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


  是的,谈判成功啦。


  可是,如果用宇宙思维而不是地球思维来思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那么相对地球而言,人类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相对太阳系而言,地球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相对银河系而言,太阳系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相对宇宙而言,银河系也仅仅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那么,人类真的可以改变地球吗?


  想着想着,一片混乱的思维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有一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兴奋与欢悦……


  二、围城理论


  Same想了很多,也想得很远。


  他忽然觉得,其实人类对于地球的所谓改造与征服,有点像单相思。


  这样的恋爱,充满变数。


  是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要说从茹毛饮血到原始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一路上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总算有了一些起色,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可是,当我们真正面对人类几乎最为得意的成就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我们人类不是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而是在加速地球的死亡。过度开发、加速排放、肆意改变,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而海啸、地震、火山、台风、暴雨雪等地球自身的病毒,也在加速折磨着地球自身的健康……


  这是一种怎样的暗恋啊!Same想。


  于是,他把目光再次停留在自己的小说原稿上面,停在了本章一开始第一行:


  恋爱结束了,可教学还得继续。


  我依然在金科大学主讲《大学语文》,又增加了两个班的《应用写作》课,而我的“谈心式教学法”也渐渐走上了正轨。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习惯将“三木老师”后面的两个字去掉,直接喊“三木”了。


  所以,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外休息,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向“三木”提任何问题。


  当然,我基本上都能竭尽所能,认认真真地给他们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


  比如今天,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谈心式教学法”时,我的回答也许会是一篇万言书,也许只需要六个字:


  “把学生当朋友”!


  有一回,几名学生联名建议我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讲一讲《围城》,我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关于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看过好些遍,总感觉凭自己目前这两下子,还不能望其项背。


  现在,虽然有人对先生当年的考试成绩颇有一些非议,这正好应证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样一个道理。


  事实上,任何吹毛求疵地去评价一个人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也是不道德的!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


  比如宰杀母鸡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无数大大小小的、还没有成熟的卵,却从来没有人批评那些卵为什么就不是100个成熟的鸡蛋!相反,更多人的想法却是:真不应该现在杀了这只母鸡!


  《围城》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外边的想进去,里头的想出来”之类的话,因为这里头与外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是辨证的统一关系中相互斗争,而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说通俗一点,二者形影不离,谁也离不开谁。


  至于书中哪些外国人卖博士文凭之类的那些现象,现在在国内亦不算是什么稀奇,不但大街上贴满了“文凭证件”外加一个传呼号(现在早已改手机号啦,Same为了忠于原稿,没有改动)的野广告,就连网上也开起了“世界文凭”专卖连锁店,一个个如雨后春笋,日渐繁荣起来。


  那天走在大街上,居然有人散发飞龙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名片,服务范围包括:结婚证、离婚证、士兵证、军官证、医师证、技师证、学生证、工作证,各种执照以及博士、研究生、大中专毕业证,以及户口簿、暂住证等等等等,总经理龙飞居然也赫然印在名片正中,大有“洋为中用”,“中出于洋而胜于洋”之势。而背面一行“妥善保管、以备急用”大字更是惹人注目。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这是最简单的市场经济规律。相反,有什么样的市场,必然会扩大什么样的需求,因为市场不但要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还要引导需求和消费。


  “假文凭”之所以如此,想必有市场,而有市场之根本,是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证件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特别是有的行业和部门,提拔干部、评定职称、登记住宿、招聘职工、分配住房、增加工资等已变得“唯证是用”了!


  我想,钱老先生如果活到现在,还不知作何感慨呢!因此,除了按照一般的小说讲法之外,我还给学生讲了钱老先生的“三大理论”。


  当然,我在这里必须做个申明,那就是“三大理论”的提法,纯属本人杜撰,与钱先生没有丝毫的直接联系。


  第一是“胡萝卜理论”。


  钱先生在《围城》里面说,如果车夫想叫驴子走得快一点儿的时候,就在它的眼前挂上一个胡萝卜,至于驴子最终吃上吃不上,要看车夫高兴不高兴,大意如此。我觉得,这很像是工作中的各种奖励“承诺”,一般从年初开始,奖励办法就高高地悬挂在墙头了,至于年末的时候拿到拿不到,关键还要看领导高不高兴。


  与驴子不同,或者比驴子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不仅要看领导高不高兴,而且还得看单位的规定,还得看你的人际关系好不好。


  我吃惊地发现,种种庸俗的人际关系,目前已经渗透到了学校。据说,有这么一位老师,如果被学生的“胡萝卜”稍加诱惑,不及格的就能及格。谁都不会想到,他的那些千奇百怪、晦涩难懂的东西,那些公式、那些定律、还有那些复杂的运算,只要“胡萝卜”一到,就会立马变得如此简单。


  当然,胡萝卜理论最大的受益者,准确地说应该是美国,多少年来山姆大叔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胡萝卜,对全世界的事务颐指气使,说三道四,俨然成了世界警察。至于那些对胡萝卜望穿秋水的国家和政客,当然只能对“大叔”毕恭毕敬,俯首帖耳了。


  另外,关于“胡萝卜”的理论,我觉得曹宏德书记的那些话也很经典,绝对是对胡萝卜理论的一大补充和一大贡献,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但对于我的学生,我不想说。


  还有,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曾经普遍使用的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也或多或少地有些“胡萝卜”的嫌疑,特别是当这种活动变成一个体系,由本班“三好”到本年级“三好”到本(系)校 “三好”一直到市级、省级等等“三好”,越到后面“胡萝卜”的嫌疑就越大。


  高考状元同样有“胡萝卜”之嫌,而几万到几十万的奖金,更是让教育的目的变得黯然失色……


  当然,没有证据的嫌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客观地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胡萝卜理论”也有它的积极意义。


  假如我们把一个个的“胡萝卜”看成是一个个的人生目标,那么,这样的“胡萝卜”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有一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不到这样的“胡萝卜”,那么,他的前途可能会因为没有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变得如同在汪洋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孤舟”那样,陷入无边的痛苦和迷茫,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还有,现在许多的MBA课程中,都十分强调“以人为本”,而几乎所有的教材中讲述的“现代管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和完善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如果有学生对这样的机制还有所困惑的话,那么,开导他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用“胡萝卜理论”来给他们做个比喻。


  第二是“葡萄理论”。


  在钱先生之前,“葡萄理论”的最高权威一直都是狐狸先生。


  狐狸先生是以狡猾而闻名于世的,除了中国的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写过几个美狐、善狐、义狐、侠狐和才狐之外,整个狐狸家族的名声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好听。


  比如想骂“坏女人”,就说她是“狐狸精”;如果要谈论一个人的世故圆滑,就管他叫做是“老狐狸”;对于那些弄虚作假或者一时瞒天过海的坏人,当他们的罪行败露时,人们就会说:“狐狸的尾巴露出来了”;西方还有“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的民谚,可见狐狸在人世间并不受赞美和欢迎。可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这句话,却被大多数人推崇。


  我认为,这简直毫无道理,完全是狐狸自欺欺人的主观臆断和不负责任的信口雌黄。最起码,这里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酸的,要么是甜的。所以毛主席说:“要知道梨子是什么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我想,葡萄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只听信了狐狸的一面之词,固然可以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给自己阿Q般的“精神胜利法”找一个台阶,然后打消自己所有的非分之想,让自己不再劳神于种种不必要的痛苦之中。但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机会,一次吃到最甜最甜的葡萄的机会,如果一个人总是拿这种思想对待葡萄问题,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葡萄,更不用说吃到甜葡萄。


  钱老先生的发现,当然比起狐狸要高明得多。他说:葡萄有两种吃法,如果先挑最甜的吃,每吃一粒都是其中最甜的,这种人就只有回味;如果先挑最酸的吃,每吃一粒都是其中最酸的,这种人恐怕还有希望。


  学生们对这句话佩服的五体投地,可我总觉得不以为然。比如我自己,什么东西都喜欢小的,自然会挑最小的吃;而什么都喜欢大的人,自然是先挑大的吃了;照此类推,我便很有前途,而他们则不言而喻了。


  还有,就我个人而言,悠闲时喜欢剥了皮再吃,而匆忙时总是洗洗就吃,“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嘛,嘿嘿。可前一种吃着放心,后一种就不免有些担心了。另外,任何人吃东西并不是时时处处都那么讲究,满汉全席,吃饱了对什么都没有胃口;饥不择食,饿坏啦逮着啥就吃啥,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国人的思维,一贯是非好即坏,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君子便小人,非好人便坏人,总是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这样的思维方式习惯了,或许是有些好处的。但事实上却也吃了不少的苦头,比如秦始皇搞的“焚书坑儒”,比如汉武帝搞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比如“文化大革命”,例子还是很多的。


  还比如笑话《两个老太太》中就是这样说的:


  在天堂门口,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相遇了。


  中国老太太说:


  “我的妈呀!我终于攒够买房子的钱了!”


  看着她心满意足的样子,美国老太太只说了一句:


  “ MY GOD!我终于还清买房子的贷款了!”


  有人对中国老太太横加指责,说她是如何如何的保守、如何如何的愚蠢、如何如何的吝啬,完了,还要盛赞美国老太太是如何如何的如何。


  其实,这些人根本不懂得我们的国情。


  他们那里知道,虽然中国有许许多多的老太太有这种量入为出的思想观念,但也有数也数不清的中国老太太,她们何尝不想去贷款,只是她们一无实物(如房子)抵押,二无担保机构(人),三无固定的收入来源,你叫她们到那里去贷款?谁还会给她们贷款?


  如果单凭这样的例子,就断定外国老太太比中国老太太聪明,就断定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显然是一种偏见。


  但这样的偏见,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少吗?


  时下有人言必称美国,这很好,终于睁开眼睛看世界啦。可是,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你总不能春天把高粱籽种播下去,然后秋天在同一块土地上去收获玉米吧!


  第三当然是“围城理论”。


  如果对这一理论进行发展,就不难发现,原来“围城理论”包括了上面的两大理论。


  我认为“围城”本身,可以理解为两座:一座是有形的,另一座是无形的。


  有形的围城将世界划分成“城内”与“城外”两个部分,所以城内的想出来,城外的想进去。无形的围城也有“城内”与“城外”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另一部分是“非我”。


  事实上,任何一座围城都不会只是由绝对的两部分组成的,最起码还有第三部分,那就是“城墙”。


  在有形的围城中,墙依然是次要的,因为人们可以破墙而入,要保护围城,还得靠第四部分,也就是“看守”。


  有了看守,出进就不方便了,所以“出来”与“进去”的愿望才更加强烈起来。但我要说的是,“进城”与“出城”都不能随便,因为一旦“出城”,很有可能会无家可归,而一旦“进城”,就有可能有家难回……


  这个理论推而广之,适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的教学活动在内。


  在无形的围城中,我们发现“墙”是由道德和伦理的砖石筑成的,它的看守叫“自觉”。


  自觉是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所以就有了创新和保守。


  保守和创新交替战斗,围城理论也就才被不断地保守着,也才被不断地创新着……


  如果我们把教材看成保守的,那么,教师的讲课就应该是创新的。


  我决定实施 “三文主义”计划……


  三、八种能力


  所谓“三文主义”,本来只是我的做人原则,因为要进行“谈心式教学法”,只有先将自己的“心”掏出来,才能去换学生的“心”。


  对于老师而言,学生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就只能对你哭。


  我的“三文主义”是准备对每一位同学表示微笑的,虽然我赋予它很多的内涵,但概括起来却只有美文、人文和斯文6个字。我的定义是:


  美文是活出风格;


  人文是活出思想;


  斯文是活出品位。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我把自己的“三文主义”稍稍做了一点修改,改成了课文、人文和斯文。


  “课文”当然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那是我的长项。再说了,大学课本几十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现在手中拿的教材,跟我上学时的课本,甚至跟母亲上学时的课本简直就像“三胞胎”一样。


  我并没有满足于一般老师对课文的那种一般挖掘,而是通过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要教给学生“金子”,更重要的是教给“点金术”!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金子要给,点金术也要给,而且必须是让他们先有一定数量的金子,有了学习的条件后再给点金术。那些“给金子还是给点金术?”的争论,不但有些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无聊,而且也毫无意义!


  我很赞成学生们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不过,从整个教育大环境来看,“要我学”的气氛实在是太浓烈,甚至是越来越浓烈了。不仅家长“要我学”、老师“要我学”、学校“要我学”,而且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时代发展步伐和未来人才要求,都如同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时刻都在警告着“要我学”。


  相反,“我要学”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虽然我并不否认“我要学”是个人的事情,但真正做起来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首先,“我要学”不一定就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要学”,但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交不起学费怎么办?好了,就算有“希望工程”救助了我,可我不得不干许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怎么办?就算这些都不是问题,我智商系数很低,学不会怎么办?


  其次,“我要学”,光有我的一厢情愿还不行,还得有好老师。如果老师是个“半瓶醋”或者干脆是“真紧张”的同类项,“我要学”也只能是学一个一知半解,学成另外一个“半瓶醋”而已。还有,“我”没有考上北大、清华,并不能证明我就是不愿意到北大、清华去学习,那么多的“我”, 其实都是属于“我要学”的,但没法学怎么办?没处学怎么办?


  第三,“我要学”,“我”的主导思想绝对没有问题。但“我”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你说,就“我”这么一个人,吃、喝、拉、撒、睡,哪一样不要“我”亲自去做?再说了,人活着难道仅仅是为了学习吗?“我”的朋友叫我去玩,你说“我”能不去吗?那么好的演出,“我”不去看行吗?“我”已经很累了,难道不能睡一觉休息休息吗?


  第四,学习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我要学”,就得好好地学,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学,学出个人样儿来。但“我”必须学会劳逸结合,不是连伟人都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吗?同样,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我学习也不能一天老抱着书本,做“书呆子”,我上上网不行吗?我听听音乐不行吗?我聊聊天、打打球、逛逛公园、划划船、调节调节还不行吗?


  再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出一个大胖子”,学习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日月常在,何必忙乎?“我”年年轻轻、身强体壮,想要学习,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我”今天潇洒半日,明晚再“恶补”一夜,不就补回来了?


  理由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不是“谈心式教学法”起作用,我还蒙在鼓里呢!


  通过反复谈心,我终于发现,“课文”不能再沿袭过去那种先大念一遍、再小念一遍,接着交代作者历史和时代背景,然后是认字、解词、造句,然后讲语法、逻辑和修辞,最后是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教学模式了。只有把“课文”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同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也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所以,我对“课文”的全部讲授,可以概括为集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鉴、演、创等“八种能力”。


  “听”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要认认真真地去听每一堂课,在听的过程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听好每一个45分钟,向45分钟要收获。


  在听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三有”:一是有重点的听。听课必须要有主次,有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老师讲多少,自己就听多少。二是有选择的听。必须学会取舍,学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不能不加辨别地听,更不能受老师的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比如我有个学生,上逻辑课时,他十分注意老师的“口头禅”,居然统计出老师在120分钟之内,说了104句“你比方说”!三是有思考的听。听课的时候,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要拿出“怀疑一切”的勇气,带着问题去听。只有这样,听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不断加强。有人说,上帝为什么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却给了我们一个嘴巴?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这话虽然很牵强附会,但说明“听”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说”的能力,不是平常的说话,而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说”的能力基本表现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两个方面。我认为,“说”的能力还包括朗读课文、朗诵诗歌等需要口头来表达的其它一些能力,如自我介绍。在我的第一堂课,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拿出至少5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论是介绍别人还是自我介绍,在公众场合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连说话都有问题,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今后的交流能力。当然,有一部分内容是与“斯文”交叉的,比如反对使用脏话,而用文明礼貌的语言。


  “读”的能力,我主要是指阅读理解的能力,侧重点主要放在阅读与理解上,与朗读没有任何关系。阅读的核心是一个方法问题,所以我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重点是培养他们的阅读方法,比如“快速阅读法”,包括借鉴SQ3R法等一些国外常见的阅读方法。


  SQ3R法将阅读分为五个步骤,即:


  SURVEY--概览;


  QUESTION--提问;


  READ--阅读;


  RECALL--回想;


  REVIEW--复习。


  从这种阅读方式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理解,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写”的能力,毫无疑问是指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靠什么“作文秘诀”或者翻几本作文书就可以提高的,它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以命题作文为根本的作文教育,根本上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八股”作风。比如有这样一道高考作文题:


  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现在,他准备渡过一片大海。


  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梢公说:


  “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


  看年轻人那一个都不舍得丢,梢公又说:


  “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我想,那个年轻人之所以抛弃“诚信”,是因为他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在丢掉了“诚信”之后,“拍马的得马”,“吹牛的得牛”。而“诚信”却处处受挫、人人喊打,他不丢行吗?更何况,有人正是在丢掉了诚信之后,才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成名的成名,立业的立业。


  这样的故事,如果在两个可以交心的朋友之间征求答案,绝对不会相同,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答案肯定众说纷纭、千奇百怪!但在高考现场,在每一位考生的笔下,不管是写论说文还是记叙文,不管是谈感慨还是讲故事,我敢说,全国的450多万考生,没有一个会不顾考官意图,很“诚信”地回答这个问题的。他们全都在揣摩、在“审题”,目的就是去“切题”,自然也就不会“跑题”,更不会“赞成”那个年轻人的做法。


  道理是明摆着的,标准答案预期的目的是:“金钱”就像“王八蛋”,没了可以再去赚;“荣誉”就像“墙头草”,没了省得“两边倒”,“机敏”是把“双刃剑”,“机敏”反被“机敏”误;“才学”虽然像珍珠,只要留得贝壳在,顶多再吃一点苦!可“诚信”呢?“诚信”它是“无价宝”,一旦丢了无处找!抛弃了“诚信”,就等于抛弃了灵魂、抛弃了生命,焉能随随便便、说抛弃就抛弃?


  这样的作文,当然是看不出什么思想水平的,所以满分的作文一公布,有人就指责说抄袭很严重。仔细一想,这那里是抄袭,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千篇一律的、符合标准答案的作文才造成的,难道还有理由一味地指责考生吗?


  “思”的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传授思维方法。对于思维方法的传授问题,单纯讲什么是发散思维、什么是逆向思维、什么是逻辑思维这样的定义以及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讲授思维方法时,采取的办法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比如讲发散思维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先用一条直线一分两半,并在直线上方画了一个半圆。然后,我让每个同学分别说我画的东西像什么,而且不能和别人相同。结果,有说日出(落)的、半个月亮的,也有说是拱桥、涵洞的,有说是馒头的,也有说是水中的皮球的,有说是篮球场的,也有说导弹头的,等等等等,有一个班居然说出了104种之多!等他们说完了,发散思维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还可以教他们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来一个归纳思维,岂不是一举两得!


  “鉴”的能力,我指的是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语文课除了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以外,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如果单纯的以考试为目的培养人才,那么我们的人才可能就会缺乏幽默、缺乏情调、缺乏亲和力与感染力,这样的人才几乎找不到什么特长、找不到什么爱好、甚至很少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的人才活着,其实是一种悲哀。我在课堂上很重视兴趣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比如讲古诗《春江花月夜》时,除了播放名人朗诵外,我还给学生放了琵琶曲和钢琴曲《春江花月夜》,让他们体味不同作者,用不同艺术材料、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表达同样情景时的异同,欣赏艺术所特有的那种对于人们心灵的震撼与慰籍,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演”的能力,主要是表演能力,包括演讲能力。表演在课堂上实在是太有必要了,但许多老师对学生的表演却重视不够。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表演的愿望比较强烈,技能也相当不错。你让他上台,他有一种自豪感。特别是当掌声响起,那种成就感是没有上台表演的学生绝对体会不到的。关于表演,我总能找到一些办法,比如找几名同学,分别扮演课文中小说里或戏剧里的角色,让他们尽可能的进入角色,这样自然就表演好了。所以在我的课堂上,特别是课间休息时间,总是歌声阵阵、舞姿翩翩。关于演讲,要组织讨论和辩论,所以没有参加演讲的人,也有参与的机会,大家自然就会专心。当然,不是什么样的歌舞都可以带到我的课堂上来,我总是要求学生表演一些积极的、健康的和品位较高的节目,而我自己,也总能够冲锋在前、以身作则,所以学生戏称三木是“载歌载舞、寓教于乐”。


  “创”的能力,是指学生一定要有创新能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到头来只能是死路一条。我在小学时,虽然由于一个小小的“创新”而受到了“真紧张”的沉重打击,同时也为我赢得了“神经病”的大号,但我绝对不应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任何一丁点的创新,都会受到极大的鼓励,特别是在写作方面,我提出要做到内容新、观点新、手法新、体例新和语言新。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做到这“五新”,但至少也得有“一新”。所以,我的学生总是能写出让大家耳目一新的文章,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虽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属于较高的要求,但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以上八种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感兴趣为前提的。


  我发现,学生对功课兴趣问题,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比如我自己,学生是先喜欢Same这样一位老师,然后才喜欢上Same老师的课的,所以不管是我代《大学语文》还是《应用写作》学生普遍比较欢迎,就连令许多学生头疼的《哲学》课,最后也总能够引起大部分同学比较浓厚的兴趣。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Same课堂特有的现象。


  后来,一打听,基本上大部分的功课都是如此。


  世有伯乐,然后与千里马!


  这句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这又是何等的悲哀……


  四、教学相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的好恶决定着学生的好恶。


  反过来,学生的好恶又影响着老师的情绪和教学质量。


  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顽固”的坚持我的“谈心式教学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检验着“教学相长”这样一个“真理”。


  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比如有一次,我讲到现代诗歌的时候,学生要求讲一讲当代诗歌,我便找了一些名人名作,一一推荐给大家,并重点分析了几位风格不同的诗人的作品。


  课间休息时,有学生提出让三木亲自写一首诗歌。我自知没有诗人的细胞,但又不能拒绝,便邀请同学们一起作。


  我说:“现在,我找六位同学,请举手!”


  举手的人很多,没有举手的刚好有六个。


  我便说:“没有举手的,刚好六位。现在,你们每人拿出一张纸,用诗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自己心中的春天。时间是三分钟。”


  我知道,这些没有举手的,基本上都是写文字水平比较差的,让他们做诗。无异于是“赶着鸭子上架”。但这是我一贯的原则,我不能让自己的教学也变成一种“马太效应”,我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字条一个个交了上来,我按先后顺序编了号,接着,耍杂技一样,对这些字条重新进行了排序,然后大声朗诵到:


  啊,春天


  像一位妙龄少女


  迈着轻盈的步伐


  向我们走来⑤


  花开了


  草绿了


  处处一派生机①


  我喜欢春天


  她象征着生命的开始


  我喜欢温柔的风儿


  吹拂我的脸庞⑥


  春天使人精神焕发


  也使万物有了生命②


  春天是滋润的甘露


  春天是希望的曙光


  春天是爱情的萌芽


  春天是你我并进的步伐④


  春天啊春天


  你终于来了③


  我的朗诵,赢得了一片掌声。


  我说:“你们这是为自己鼓掌,你们看,自己像不像诗人?”


  “像!”大家一起回答。


  “是的,每个人天生都是诗人,就像所有的春蚕都会吐丝一样。如果有同学要问自己为什么还吐不出丝,我现在告诉你秘密!”


  我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用询问的口气说:“你们谁知道这个秘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不知道。


  我说:“很简单,那是因为你吃的“桑叶”实在太少了。”


  “?”台下一脸的困惑。


  “如果把诗人比作蚕,蚕要吐丝,就得吃一定数量的桑叶,而且,这些桑叶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吃完的。诗人要写出好的作品,不学习、不体验、不思考是不行的,尤其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像蚕吃桑叶那样,勤勤恳恳、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还有”,我接着说:


  “所谓灵感,其实不是什么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真正的灵感是一种厚积薄发,是一种认识的升华,是一种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灵感是母鸡在鸡蛋中孵化出来的小鸡,鹅卵石绝对孵不出来!”


  同学们的感觉自然不错,我便趁热打铁,说:“其实写作并不难,只要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只不过再加上文学语言就可以了。”


  “当然,任何的文艺作品,它虽然高于生活,但也必须源于生活、必须深入生活、必须忠于生活、必须进入生活,只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具备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也只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具有艺术生命和艺术感染力。现在有一部分所谓的艺术家,要么把头发留得长长的,然后再扎上辫子;要么把胡子搞得乱乱的,然后再做个套子;要么干脆穿上一些奇奇怪怪的衣服,发表一些奇奇怪怪的言论,再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好像只要自己有这么一个形象、有这么一套言论、有这么一些行动,自己就成了文学家、成了艺术家。”


  “事实上,真正的艺术,决不是这种‘艺术家’们坐在自己家里,挤牙膏一样的挤一挤、或者补补丁一样的拼拼凑凑就可以想出来、就可以创造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生活的基础,再好的灵感也会成为转瞬即逝的一个小火花而已。比如我们刚才大家一起写的诗,我就是模仿许多当代诗人的作法,拼凑起来的。这种方法用于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根本不能成为一种写作模式和创作方法。可是,居然有一部分当代诗人的作品,就是蹲在自己家里,拿方块汉字搭起来的‘积木’,让大家读不出一丁点的诗意,自己还很沾沾自喜。这样的诗,在任何一个读者眼里,如果还能够称得上高于生活的话,那也只能是一个‘贫血症’患者。相反,你越是深入生活,你就越有创作的冲动和创作的灵感。比如我自己,我承认没有多少诗人的气质和诗歌的细胞,但有时候也会有写诗的欲望。记得我第一次在陕西看到兵马俑时,这种想要创作的欲望就非常的强烈。”


  “那你写诗了没有?”有人这么问道。


  “写是写了,就是写得不好。”


  “别谦虚了,三木老师,你给大家朗诵一遍吧!”许多同学都嚷了起来。


  “那好吧!我献丑了,你们也别见笑!”


  “好啊,我们给三木老师鼓鼓掌!”


  我挥了挥手,等掌声停了,说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一个兵马俑的自白》,大家听好了。”然后,开始朗诵:


  两千多年前


  一个暴君


  在另一个世界


  成立了一支


  强大的新军


  从此


  我和我的弟兄


  在八百里秦川


  挥戈如雷


  舞袖成风


  没有人会料到


  等待我们的


  居然是全部坑埋的命运


  而掌握我们命运的


  竟然会是那个


  让九州闻风丧胆的人


  让四海众说纷纭的人


  让我们为之赴汤蹈火


  肝脑涂地的人


  无端地囚禁


  残酷地深埋


  无边的黑暗


  吞没了我的弟兄


  巨大的地火


  烧熔了手中的青铜


  我们在烈火中永生


  就算那刺鼻的浓烟


  夺去我们


  青春颜容


  就这样苦苦支撑


  化力量为悲愤


  身上泥土的沉重


  无法抹杀


  记忆里曾经有过的


  希望的天空


  我们


  没有忘记


  自己是一名


  合格的


  兵马俑


  于是


  我常常这样想


  我们不但有强健的体魄


  而且有超世绝伦的武功


  只要给我们注入活的灵魂


  我们必将在地狱里重生


  多少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


  我都是这样辗转反侧


  难以入梦


  我不知道


  在我梦中的世界


  是否也有一个人


  做着一个和我同样的梦


  还有梦中的兵马俑


  我不知道


  我会不会邂逅


  我想念依旧的风


  两千多年后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一个勤勤恳恳的人


  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虽然我们有一个弟兄英勇牺牲


  但我们已没有了悲痛


  我们再一次见到了阳光


  和阔别许久的风


  激情相拥


  面对全世界惊诧的目光


  我们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尊


  两千多年后


  一个暴君


  在同一个地方


  和他的子民重逢


  还有那一支强大的军队


  我和我的弟兄


  又一次


  在八百里秦川


  挥戈如雷


  舞袖成风


  我想把两个秦人的故事


  一遍又一遍地


  告诉全地球


  还有他的子子孙孙


  我宁肯就这样站着


  不再重复我过去所有的梦


  也不再企求得到新的灵魂


  我甘愿就这么站着


  让自己成为故事老人


  一遍又一遍地


  告诉全地球


  还有他的子子孙孙


  直到他们


  完全听懂


  朗诵完了,我对大家说:“我今天是抛砖引玉,希望你们今后也能够把自己的好作品拿出来,与大家共赏。


  总之,只要是交给我的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决不能闭门造车。


  还有,只要交给我的作文,我会认真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你们一定会比我写得更好!”


  大概学生们觉得Same的作品“不过如此”,所以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此后,我便经常能够收到许多同学业余写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而且对其中写得比较好的,特别是有新意的作品,我就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并请其他的同学评论。


  这么一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涨起来,“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现象自然也就不见了。


  五、审视人文


  “人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生们一般知之甚少。


  我想,许多人也许会把它与人文主义相提并论,那么,就先说说人文主义吧。


  关于“人文主义”这个词,我记得好像是来源于拉丁文里的“STUDIA HUMANITATIS”(人文科学)。


  中世纪时,人们用这个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同教会的神学学科区别开来,包括了文学,哲学,数学,逻辑学,天文学等许多方面的学科门类。


  19世纪以后,人们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表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人文主义最初是随着反神学、反封建的逐渐深入应运而生的,最后演变成了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追求个人幸福的资本主义革命。


  早期的人文主义者正是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努力把人从神那里救赎出来,给他们新的思想、新的生活和新的追求,坚定“人生而平等”的信念,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最终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统治新秩序。


  因此,过去一谈“人文”二字,有些人立刻就与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始终在“姓社”与“姓资”问题上争论不休。


  这样的问题,正如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一样,正如我们使用着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95/98/XP和其它的软件一样,正如我们今天还在学习孔老夫子、研究释迦牟尼一样,其实是一个不必再争论下去的问题。


  所以,我所理解的“人文精神”,不是指为某一阶级、阶层或者是社会集团所特有的,并为某一阶级、阶层或者是社会集团所服务的“人文精神”,而应该是对自身、对他人乃至整个生物界、整个自然界和整个宇宙的无限热爱和关怀,是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乃至全人类文明所具有的正确的鉴赏和吸收能力,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乃至全地球的发展的忧患、探求、校正以及对人类文明传承和发扬。


  如此说来,“人文”对于我们并不陌生,说得通俗一点儿,“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我讲授的重点则是“人文精神”的培育问题。


  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每一名学生只有把自己对“人的尊严与使命”、“人的权利与责任”、“人的理想与品格”、“人的交往与合作”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同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同自己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磨练坚韧的信念,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


  有时候,我还讲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比如民族风情、异域特色、还有茶文化、酒文化和诗词、歌赋、对联什么的,但更多的还是对人文内涵剖析与挖掘。


  比如讲到道德时,我曾提到“万恶淫为首,百礼孝为先。”


  学生们起初对这两句话很不服气,他们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道德。


  我在解释不通的时候,干脆就不解释。这就是我的“压服式说服法”。


  我不与学生争论,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得要出格的“孝”,然后再写上几乎小得看不见的“阿斗”两个字。然后,我就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凡是三木的学生,要认识这一个字,而不应该认识那两个字,你们明白了没有?”


  我常常引用刘备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还常常引用孔夫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我看来,一个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的人,必然也不会孝敬和尊重其他的长辈,即使他有任何这方面的表现,都是虚假的、做作的和不持久的;同样,一个象“阿斗”一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所以,我用这样三个字来启蒙学生的道德观,我自己认为是比较恰当的。


  我认为,道德是一个人做人的第一要素!


  所以,作为三木的学生,要有才,但更要有德!


  我承认,自己不是道学家,如果谁非要送我一顶“卫道士”的“桂冠”,我还的确有些受之有愧。但是,如果是为了起码的社会公德和伦理,这样的“卫道士”我还是挺乐意的,准确地说,我已经是这样的“卫道士”队伍中的一名“志愿者”了!


  我常常在课堂上讲一些“大道理”,说到高兴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就高涨起来。比如有一次谈到“诚信”时,有的同学提出,现在许多的地方几乎没有“诚信”可言。他还谈到他的一位朋友,竟然有四种版式、内容和材料甚至姓名都完全不同的名片!


  大家对名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名片的内容、款式、颜色、字体和材料等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方案。


  可谈到名片的用途时,大家却几乎一致认为:所谓的名片,其实就是“明骗”,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口诛之,笔伐之,群起而攻之。


  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自古以来,无商不奸,“奸”是商人的本分,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场就是战场,不“奸”行么?


  有位同学开玩笑说,你们这是时代不同了,观念不行了。现在不要说人了,就连鸟儿见了面,都要自吹自擂一番呢!他说,我给大家讲一个《老鹰、天鹅和孔雀》的故事吧:


  一只乌鸦和一只麻雀在空中相遇。


  乌鸦问麻雀:“你是谁呀?”


  “我是老鹰。”麻雀回答。


  “我怎么没有见过你这么小的老鹰?”乌鸦又问。


  “我是老鹰里面抽包包(吸毒)的。”


  麻雀一边回答一边问:“那你是谁呀?”


  “我,我是天鹅。”乌鸦说。


  “我以前怎么没有见过你这么黑的天鹅?”麻雀很有些怀疑。


  “我是天鹅里面烧锅炉的。”


  两位正聊得起劲,这时飞过来一只鹦鹉。


  他俩见了,异口同声地问:“你是谁呀?”


  “我是孔雀呀,孔雀,你们不知道啊?”


  “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这么难看的孔雀?”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是孔雀里面坐台的。”


  这样的故事,凡是有手机的学生都会讲出许多,因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手机的第一功能,而通话功能已经下降到了次要地位。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异化。但我知道,真正的人文教育现在已经成了几乎所有学校中的“濒危生物”,而这种以所谓“性文化”的面孔出现的普遍的 “人文精神食粮”却成了无海不到的“赤潮”。


  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是短信息中最文明的,更多的信息要比它来,不知还要“黄”多少倍。也许这才是手机的可爱之处,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文明的悲哀。


  最近,我看到有消息说,有人建议给“短信息”立个法,我觉得很有必要,根据我自己看到的“短信息”来推断,这“短信息”也是分三六九等的,虽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鲜花”与“毒草”并存,浪漫与浪荡同在,还有,什么样的算是问候、什么样的算是骚扰、什么样的算是无聊、什么样的算是恶意诽谤和侮辱,如果能够立个法,钉是钉、铆是铆,不仅方便了管理,提高了人们的个人品位,而且为解决因发送和接受“短信息”引发的争端提供了法律依据。可这样一个小小的提议,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就立刻有人站出来反对,他们觉得根本没有立法的必要。还有些人甚至认为,“短信息”根本不用管,管也管不住,不如放任自流、让它们自生自灭。尤其是“黄色信息”这东西,吃多了就“反胃”。


  这真是一个绝佳的比喻!


  六、憎屋及乌


  也许,“黄色信息”满足了一些人们的欲求,让有些人把它们看成了另外一种智慧和幽默。


  正如莎士比亚说得那样:“任何恶德的外表,也都附有若干美德个标志”!所以,有人把“美德的标志”等同于“美德”本身,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吃多了东西,光是“反胃”事小,恐怕还会“闹肚子”,还要“做手术”,闹出人命来也不会是“骇人听闻”!


  还有,有些人的逻辑非常荒唐,他们居然把“黄色信息”当作自己的发泄手段!


  电脑也一样。现在电脑用途最广、而且也最能吸引人的是上网,而上网的用户绝大多数人都热中于聊天和游戏。


  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里,当聊天和游戏成为电脑的主要用途,当自律代替了法律,电脑的命运就陷入了一个“牛刀杀鸡”的泥潭。而大量“黑客”和“病毒”的恶意破坏,又增加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军事机密等的安全风险,人类道德在这里受到了最最严峻的挑战。同时,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降到了从属地位,所以它同样是一种文明的悲哀。


  有这样悲哀的,还有影视剧。


  我总觉得,现在的影视节目就好像患了流行性感冒一样,几乎处处是枪战、武打、言情和各种各样的清宫戏。不是戏说,就是演义,不是虚构,就是传奇,全没有了正经。风流的很光彩,杀人的很气派,吸毒的很潇洒,乱伦的很可爱……


  这样的东西,我当然是很少浪费时间去光顾的,不过相比较而言,我似乎更喜爱看一看武打戏。现代高科技材料和电脑技术等手段的应用,以及武打片编导队伍的日渐壮大,使许多奇门功夫:内功、轻功和气功等本来不容易表现的功夫,都有了非常强的可视性。比如轻功,不需要腾云驾雾,就可以在空中飞来飞去,内功更是了不得,一掌打出去,至少超过了十几个手榴弹的爆炸当量,当然,刀枪是绝对奈何不了他们的。


  武打片的另一个买点是,这里有完全解放了的侠女侠妇,她们不仅美艳绝伦,而且大多有盖世武功。


  还有,她们中大多数都是孤儿,形单影只,举目无亲,偏偏又同时喜欢上了同一位少侠。


  而那位少侠呢,不是名门,就是望族,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偏偏对感情十分专一,加上成日里只顾觅恨寻仇,哪有时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所以,等最后仇也报了、恨也雪了,再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时,美眉却大都死的死,伤的伤,出家的出家,归隐的归隐,一个个香消的香消、玉殒的玉殒了……


  那情景,就像被一场冰雹袭击后的百花园一般,叫人惨不忍睹。


  然而,那些打打杀杀的场面,却总是弥漫着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悬念撕扯你的心、让仇恨塞满你的大脑、让恐怖、惊险、离奇转动你的眼珠子,然后,把你最关注的少侠、把你最倾心的美人,统统送上你最不愿意看到的地方,让你每每想起她们时,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内疚和无限的遗憾,这种感情就像毒品一样,慢慢地侵蚀着你的灵魂,让你在麻木中得到世界上最卑鄙的,藏在灵魂最阴暗角落里的那种快感。


  这是多么丑恶的灵魂,这是何等卑劣的人性!


  我们却没有丝毫的觉察,包括我们的作家!


  所以,看这样电视剧时,我每一次都非常地投入,甚至往往忘了自我的存在,有时候还要悲悲凄凄地流出许多的泪来……


  我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有些时候,眼泪却是非常廉价的,因为人是感情动物。至少自己就是!


  我相信,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同情心、善恶心、责任心、使命感和互助精神等等,都是人与生俱来的。


  我想,向善的人之所以有时也会做出一些恶事来,实在是情非得已,因为人的存在首先是物质的存在。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要张嘴吃东西,有东西吃,就心满意足的吮吸,要是没有,他就要大喊大叫,闹个不停,结果当然是“爱哭的孩子有糖吃”? 而当物质存在得到满足时,人的存在就成了建立在物质存在基础之上的精神存在。


  人在童年时期,对一切东西都非常好奇,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家里的东西,能拆就拆了,能砸就砸了,能吃不能吃就全吃了。对于小动物,也是随意地捕捉,以杀死而后快。


  青春的男孩、女孩们,在发觉了体内体外的巨大变化时,就变得躁动起来。而所谓爱情诗、爱情格言、言情小说,影视剧和各种“禁书”,便开始从各方面对他们进行性启蒙教育。


  就这样,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几乎每一对男女,都是我们人类非常“优秀”的接班人。


  想当初上帝也好、女娲也罢,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一时的兴致,竟然对地球产生了如此难以预料的后果,今天全球人口的总数,马上要超过60亿了。要是没有地震、台风、旱涝、瘟疫和战争,说不定超过100亿了……


  人到了中年,就好比是刚灌了浆的麦粒,如果天帮忙,风调雨顺,就能籽粒饱满,稳获丰收;如果阴雨绵绵,病虫害不断,则只有前功尽弃,抱憾终生了。他们活得张狂,什么都要,就是不要疾病;他们又累得够呛,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牢骚。


  我想,天才的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除了少数大器晚成者,大都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而凡是以发牢骚为业的诗人作家们,成名作大多都是在中年时期写成的,这其中必然是有些联系的。


  老年人是全社会最可宝贵的财富。可是人到老年,就往往犯一些不可理解的过错来,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变得贪财而且怕死。有许多当官的,半世清白毁于晚节不保,让人感到实在有些可惜……


  我常常独自暗想,人怎样才能清清白白地度过自已短暂的一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女词人李清照对项羽惋叹,说到项羽,我便不由得想起前几天读过的几则新闻。


  某地因为“违法龙宫”包围了大佛,在众人的指责下,投资2000万的龙宫在倾刻之间便荑为平地……


  某地因为“望江别墅”壅塞了河道,在市民的唾沫星中,投资数十亿的滨河花园被陆续炸成瓦砾……


  某地因几家商场联合反对,仅使用一年的过街天桥被拆……


  还有某地因道路拓建,数万亩的绿地在城市的视线中忽然消失……


  我想,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典型的憎乌及屋,虽然过火了些,但作为对一个王朝的终结,尚可理解。但平龙宫、炸别墅、拆天桥与毁绿地等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爱与憎的问题,完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


  更奇怪的是,当初建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许是有亿万个修建理由的,否则怎么就会有人投资?怎么就会有人建设?而要毁掉时,只一句话,那怕当初是费了好大劲的,花了很多钱,也受了不少的麻烦,可说毁也就得毁了。全然没有人去理睬什么“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了。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现实解释。我不知道,这里头到底有多少是受了项羽的诱导?但我知道,倘是大家都作了项羽,一把火烧了,一次性炸了,一夜间毁了,那么今天,我们的人类还会有文明吗?


  直到今天,在全世界,我们还时常能够看到项羽的影子!


  中国的住南联盟大使馆、美国的世贸大楼、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巴勒斯坦的难民营……依然被各色各样的、大大小小的项羽们所葬送着!


  回过头来,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重新审视“人文”,我们不难发现:


  感情的出卖是最大的出卖!


  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决策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而人类对自然的犯罪才是最大的犯罪!


  我想,这些也应该是“人文”的内容。


  七、四有新砖


  “斯文”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因为这里牵扯到斯文的标准。


  我认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人群中,斯文的含义和标准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生的“斯文”,与唐僧在西天取经路上口口声声说给猪八戒的“斯文”,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孔老夫子的经典《论语》中,我找到了这样一段话: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些话的意思是,君子必须经常思考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看的时候就要看明白,不能似是而非;听的时候就要听清楚,不能模棱两可;脸色要始终保持温和,对人和颜悦色;举止一定要谦恭有礼,不要盛气凌人;言谈要忠实,不能说假话;工作要严肃认真,不能马马乎乎;有疑问了应该向别人请教,不要不懂装懂;发怒要考虑到后果,不能随便上火;有了利益也要想想清楚,是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有没有不义之财。


  我想,这也许就是春秋时代中国的“斯文教育”,但就是这样的教育,今天几乎找不到了。更深层次的“斯文教育”,在现在的学校,几乎还是一个空白。有点类似的,是现在的《学生守则》,但除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和服饰方面的要求之外,几乎看不到现在学校里的“斯文”教育还有那些。


  特别是一部分老师的“言教”与“身教”出现了严重的分离:他们一边嘴里叼着香烟,一边对学生讲吸烟有害健康;一边对学生作弊严惩不贷,一边肆无忌惮的抄袭他人的论文;一边提倡文明礼貌,一边用极不文明的方式教训学生;一边是文质彬彬的教授,一边又是沉湎于酒色的禽兽……


  我认为,“斯文教育”必须坚持以“身教”为主,那些把《学生守则》贴到墙上或者让学生熟读和背诵的教育方法,是绝对不会有太大成效的。


  更有甚者,即使是贴到墙上的东西,学生也未必就那个熟读或者背诵,仅仅是贴在墙上、仅仅是挂在嘴上,而没有记在心上,更没有落在行动上。


  这些年来,国内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坚持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小学生和中学生学习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修养、增长才干、完善自我,而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出高分。


  等到考上大学,半张文凭已经到手了,所以大学生也要应付考试,但他们不再担心考不上高分了,有的学生甚至还喊出了“60分万岁,少1分受罪,多1分浪费”这样的口号!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教育体制竟然毫无根据地、也是非常武断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基础,人为地将学生划分成了优、良、中、差四个等次。


  最最关键的是,这种教育模式一味地强调对学生进行“共性”的培养,使培育“四有新人”变成了培育“四有新砖”。


  这样教学的结果,“共性”自然是培养出来了,但教育的目的不一定就达到了。比如要是读了硕士,英语考试绝对过了六级,从卷面上看,水平的确很高,但如果你要从他们中间选一个翻译出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里的硕士大多数都是南国(郭)留学生,他们的“共性”就是“君子动手不动口”。


  我还是坚持应该强调“个性”教育。


  有关资料显示: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85269.htm>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 <http://baike.baidu.com/view/6251.htm>、态度等方面 <http://baike.baidu.com/view/556366.htm>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 <http://baike.baidu.com/view/338560.htm>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心理学家把影响个性的原因归纳为九个方面,分别是:性别、民族、出生环境、童年及青年生活环境、成年生活环境、社会规则、朋友、经历、父母。


  因此,我认为个性既是一个人的天性,是他(她)父母的遗传因素与他(她)所处的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


  很显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才产生了那么多不同类型的个性。然而,在我们的校园,包括我们的社会,个性总是被排挤、被压抑、被打杀、被整合。


  虽然,我们承认一个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人不可能在工作中独辟蹊径、不可能有创造性;那些精神萎顿、没有棱角的人也不可能在生活中迸射活力、充满激情。


  可以说,个性既是一个人区别与另外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精神支撑和创造力的源泉。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的教育也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丢弃乃至“扼杀”学生的个性。


  在学校,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模式甚至是提议的服饰与着装要求……统一组成了类似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准生产流水线,这样的流水线把本属于“我”的,个性化思维特质,用强大的教育机器尽可能的清洗干净,实在清洗不掉的就开除了事,然后,再把现成的知识,像灌装果汁饮料那样,直接注入到学生大脑中去,再加上盖子……


  正因为如此,“个性”在很多时候,在很多场合上,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有些时候,如果你听到有人说你“很有个性”,那么我劝你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更不能一听人家说自己“有个性”就得意忘形,因为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往往言外之意是说你可能有精神疾病或者很难相处!


  相反,为了更加完美的体现“共性”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我们的中小学甚至强行推行统一的校服。


  关于穿校服的合理性,我想,写一本100万字的书不一定能写完,但其不合理性,只需要8个字就够了,那就是:世界因多样而精彩!


  如果反过来,也可以说成:单调使世界乏味!只需要7个字就够了。


  我无意拿1去和10万争辩教育到底应该坚持“个性”,还是坚持“共性”。但我认为,忽略甚至是抹杀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是一个严重的失误,至少是与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背道而驰的。


  为此,我曾经专门“上书”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历书应试教育之弊端,直言素质教育之要务,并大声疾呼:


  “学校不是制砖厂,老师不是广播站,学生也绝不是橡皮泥。要提高学生素质,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


  谁知此言一出,简直是万马难追,我之处境,为之狼狈之至。领导的批评自不必说,那是顺理成章的;别的老师的指责是必不可少的,那是自作自受的;甚至有好友亲临寒舍,哀我不幸、怒我不争,一针见血的指出:


  “汝真乃一木手、木脚、木头脑(注:木在这里是笨拙的意思,北方方言)的三木老师矣!”


  从此,“三木老师”就这样传开了,而知道我真名真姓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我原以为,做了大学老师,从此便可以做人梯、做红烛、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实并非如此。我没有想到,我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居然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但我绝不认错。


  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我的这个建议,我不得不在全校师生大会做检讨的话,我宁愿辞职。我写好了辞职书。内容如下:


  辞职申请


  校领导:


  教书不育人,不如去务农。


  务农犹除草,育人焉留蓬。


  甘愿做人梯,舍身为烛焚。


  勤心植桃李,何处不花红?


  大山


  年月日


  辞职书很快就写完了,我当时很是气愤。又狗尾续貂的添了:“领导不留我,自有留我人。”


  写完了,我想了想,觉得与其被动,不如主动,既然决心已下,就得赶紧行动,把辞职书交到了书记办公室。


  八、新城大学


  那时侯曹宏德已经退休,新来的许书记名叫许立新,是个南方人,他个头不高,却很胖,好像是从一所科研机构调过来的。但如果仅从长相来判断,觉得他不像什么专家学者,倒像是一个公司老板。


  许书记虽然上任不久,但他办事雷厉风行,短短两个月时间,他已经把办公室、人事处等要害部门的领导来了一个大换血。当然,革旧才能立新吗!许书记真是人如其名。


  大概是“人之将辞、言其也善”的缘故吧,许书记对我很是挽留了一番。


  他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还不犯错误?错了再改了,还是好同志嘛。”


  见我不吱声,许书记来了劲:“我们学校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你回去好好的反思一下,浪子回头金不换,其余的事我们再说。”


  我本来是还想听下文的,可许立新来了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我觉得异常的刺耳,谁是浪子了,我是一个人民教师,他奶奶的,写个建议就成浪子了(我们当时只把劳改释放犯叫浪子)。


  我心里这么想着,觉得既然人家已经把我当作浪子了,我在这地方呆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现在就走。便说道:


  “多谢书记的关心,我决定了,就不会反悔,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再说,我听说因为我的事,学校和领导都受了牵连,我也很不安。”


  许书记见我一时想不通,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没有改变的余地?”


  “是!”


  “那好,你先回去,我们还要开会研究一下。”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书记的办公室出来的,心里很矛盾,真不知不做老师,还能做什么?再说,我从小就发誓当老师,后来读大学时又学的是师范专业,特别是在毕业后,在“厌教风”非常强烈的条件下,以巨大的勇气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如果真的不做老师了,岂不遭天下人的耻笑?


  还有,金科大学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我的的确确有了施展机会,特别是像什么“谈心式教学法”、什么“三文主义”之类的东西,在别的学校可能想都不敢想,当哲学老师就更有些荒唐。但是在金科,我还是在自己的课堂上泼出去了,而且学生的普遍反映还可以,至于哲学老师,我几乎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课模式,以后的哲学老师也就变得越来越不枯燥了。


  算了,好汉不提当年勇!


  做“逃兵”?


  不!那绝不是我的性格!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我当然要当老师!


  于是,就去了新城大学。


  新城大学是一所成立不久的私立大学,校长是以前一所名牌大学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赵新城。赵校长是个典型的学者型校长,他身材高大,背略微有些驼,四方脸上,没有我想象中的近视眼镜,两道剑眉,有些花白,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他的脸上几乎没有皱纹,被一头的银发陪衬下,越发显得鹤发童颜。


  言谈之间,我发现赵校长人很随和、却并不健谈。当他听了我的自我介绍之后很激动地说:“我正准备学着刘玄德三顾茅庐哩,你却来了个不请自到。”


  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被他这么一说,我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给我让了座,亲自倒了一杯茶,然后,随手拿过电话,拨号,通了。


  “喂,老曹吗?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你说过的人现在就在我办公室,我初步了解了一下,小伙子挺不错,我看没有什么问题。”


  “嗯!好的!我一定!”


  “对了,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的?要么,你说两句?”


  “那好,没有我就安排了。”


  “你放心,我一定照顾好的。”


  “好的,我不会说是你介绍的,再见!”


  电话打到这儿,我终于听出了一点眉目,肯定是他,曹宏德!


  我没有想到,极力举荐我的幕后伯乐,那个不想叫我知道姓名的伯乐,竟然会是曹宏德!


  这件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而且,赵新城校长“正准备学着刘玄德三顾茅庐”的话完全是一片肺腑之言。


  那时候,由于新城大学“草创”不久,知名度比起金科大学来还要差一大截。学生不是很多,管理上也还存在不少的漏洞。而且,也正在这时候,新城大学发生了一起很不寻常的事件。


  这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可事情的起因却非常简单,只是一封学生家长的来信。按理说,学校收到家长来信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这封信不一样,写信的是一个叫金鸿翔的学生的母亲,一家大型国营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还身兼省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在当地知名度很高,属于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而我,就这么阴差阳错的,和她有了“信关系”……


  九、神秘来信


  刚报到的第二天,赵校长把我“请”到了他的办公室。


  由于上次来的时候,一门心思想的是新城能不能接收“浪子”的问题,什么都没有留意,自然也就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这是一间大约有十二三个平方米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面压着一张玻璃板的办公桌,桌子上是一部灰色的电话机,电话机的左边,是一堆半尺来高的文件,右边则是一只老式的陶瓷茶杯,茶杯的把手中间,还好像缠了几圈白色的胶布,与蓝色的花纹很是不协调。


  赵校长一边给我打招呼,一边就站起身来。从他那边发出了一些咯吱、咯吱的声响,我这才发现,原来他屁股底下的的椅子已经显得有些“老态龙钟”,而那张压在玻璃板底下的办公桌,也早已经是“遍体鳞伤”了。


  我站在那里,有些发愣。脑海里立刻呈现出曹宏德书记办公室里的情形。我不知道,曹书记有没有到过这样的办公室,如果到过,他当时又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会很不客气的对赵校长说上一句:


  “新城兄,如此节俭,实在是有些太寒酸了吧!”


  见我笔直的站着,赵校长赶忙又为我让座,他依然是那样和蔼,那样笑容满面。我刚刚找了个椅子坐稳,赵校长就为我倒上了热茶。


  我赶紧用双手接了过来。


  在一片咯吱、咯吱的声响中,赵校长又坐回到他的座位,他有些费劲地,从他的抽屉里拿出了厚厚的一叠信纸。然后,他用一种十分婉转的语调对我说:


  “三木老师,我今天把你请来,就是想和你商量、商量这封信的事情。”


  我吃了一惊!他居然叫我是“三木老师”,太让我意外啦!


  不过他这么一叫,我倒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于是有几分心存感激地说:


  “赵校长,您客气了,有什么事,您只管吩咐就是了。”


  “好吧,这封信是一位叫金鸿翔的学生的母亲的来信,你先拿回去看看,明天上午九点半来找我。”


  我起身告辞,赵校长把我又叫住了:“三木老师,你等等!”


  他边说边拿出一把钥匙,说:“不好意思,这里条件比较艰苦,委屈你了。我们把你安排在职工宿舍的304房间,这是你宿舍的钥匙,先过去看看,还需要什么,直接来找我就是了。”


  我接过钥匙,赶忙道谢,说了声“那好,我去收拾收拾”。


  从赵校长的房子里出来,我一边往宿舍走,一边打开那封信,很好奇地阅读起来。信是这样写的:


  赵校长,您好!


  不知近来如何,身体可好,一切都顺利吧。


  自从上次在贵校晤谈,我们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见面了,我深知作为一个家长,应该经常与学校和老师沟通才对,但我平常工作实在是太忙了,加上孩子的父亲在国外工作,所以孩子几乎没有人照料。


  我们把孩子送到贵校来,就是希望你们的这种“全封闭”式的管理,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个有力的保护。我知道,所有的家长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小翔这孩子,从小就比较淘气,您一定比别的孩子费了更大的心血,我和老金都打心眼里十分感激您。


  最近,我接到您的来信,感到十分高兴,我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我写信。


  听说小翔同学最近在学校里表现不大好,我感到非常惭愧。虽然事情在我的意料之中,但也有些在意料之外。因我最近要出国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议,所以不能前来贵校,亲自向您和班主任老师及其他老师当面请教,遗憾之余,只好写信给您,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还望校长您能够多多谅解。


  不久前,我从一本有关教育的小册子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故事。故事中说,七十年代初,美国内华达州有一个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当她从自己的幼儿园回到家后,高兴地指着礼品盒上的字母“O”,告诉妈妈说:“妈妈、妈妈,我已经认识“O”这个字母了!”


  说真的,这样的事情,如果是小翔在小时候告诉我,我一定会说:“瞧,这孩子多聪明啊,英语中的字母可是有26个呢!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天天都给你买好吃的”。您知道伊迪丝的母亲是怎么做的吗?她先是表现得非常吃惊,然后问伊迪丝怎么认识的。而当伊迪丝说出是幼儿园的老师“薇拉小姐教的”时,这位母亲首先表扬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她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我想,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难道教会孩子知识还有什么错误吗?可伊迪丝母亲坚决认为:自己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经常把“O”说成是APPLE、SUN、FOOTBAII、EGG等等的圆形或球形的东西,自从伊迪丝认识读“O”这个字母之后,她便失去了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伊迪丝母亲的理由很明显,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此,伊迪丝的母亲要求该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也觉得幼儿园没有什么错误,感到伊迪丝母亲的理由有些像是在“敲竹杠”,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谁还敢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然而,3个月后,法院审判的结果出人意料,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另外一个故事感动了。


  伊迪丝的母亲在辩护时说:“我曾到过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我看到过这么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那只被剪去翅膀的天鹅,收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而翅膀完好的那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这样可以防止它们逃跑。被剪去翅膀的天鹅因无法保持身体平衡,一起飞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它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因为没有足够的滑翔路程,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水里。所以今天,我感到伊迪丝正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里的一只被剪掉了一只翅膀的天鹅。他们剪掉的是伊迪丝的一只飞翔的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是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赵校长,我不知道,对于这个故事,您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因为您一直在教育一线工作,知道的比我们肯定要多得多。


  但是,我作为一个家长,一个孩子的母亲,真是感慨万千!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小翔这些年来所受到过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的教育,就像“过电影”一样,随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觉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不是在理念上和动物园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有些时候,我忽然会觉得,是不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也在剪掉孩子的一只翅膀?


  当然,我说的有些言重了。可是,赵校长,您如果也想一想,您也许就会和我一样。你看我们现在,哪一所幼儿园不是在教数字、计算、拼音、写字,可家长偏偏认为,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幼儿园里学不到东西;倒是那些打出“提前识字”、“舞蹈幼儿园”、“少儿绘画”、“音乐天才”和“学说ABC”等招牌的幼儿园,家长就会觉得学有所值,蜂拥而至,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


  等孩子上到小学的时候,家长们更是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大家总是千方百计托熟人、找路子。记得有一次,我有一个几十年都没有见过面的老同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读重点小学,都找到我的门上了。这样找来找去的结果,弄得重点中小学全部人满为患,您说教学质量还能够保证吗?小翔这孩子,因为我的原因,一直在重点学校就读,所以,他的基础应该是不错的。不过,他的纪律一直不是太好。但男孩子天性都比较好动,其实好动也不是什么坏事,您说对吗?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觉得伊迪丝的母亲、小翔的母亲,还有我本人,观点是那么相似,尽管自己儿子还小,他只是一名小学生,所以我对他也是放任自流,很少严管。


  我想,如果儿子将来考上大学,我又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


  十、问题学生


  我一边走,一边想。


  如果我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他或者她又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想着想着,就来到宿舍门前。


  这是一间有15平方米的房子,在三楼,窗户是朝阳的,楼下是一个圆形的花坛,花坛的中间,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合欢树,我对这样的安排比较满意,尽管门上印的是304,用时髦的话就是“杀你死”,但我并不在乎,因为这只是我白天办公和休息的地方,晚上我就回家了。


  房间里的布置十分精练,靠着窗台,左边是一个架床,分上下两层。上边是空着的,下面却收拾的整整齐齐,淡绿色的床单和被套上,都印着浅蓝色的新城大学的字样。右边,是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还有一个脸盆架和一只保温瓶,全都是崭新崭新的。只有门背后有个书柜,好像有些已经阅历了,不过,上面擦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丝灰尘。


  面对眼前的一切,想想校长办公室的陈设,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我对赵新城校长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把自己很放纵的在床上躺了一会儿,然后接着读刚才没有读完的家长来信:


  我承认,自己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有过分娇惯的嫌疑。当别的孩子在双休日、假期里忙着在夜灯下一页又一页做作业、一张又一张做试卷的时候;当别的家长背着乐器、画夹,领着孩子匆匆赶课的时候;当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为了多培养孩子一些艺术兴趣、多考过几张等级证书,和孩子逐渐产生代沟的时候;我却对小翔采取了比较放任的办法,让他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


  对了,赵校长,关于小翔这个孩子,我觉得应该把他的一些具体的情况告诉您,为了让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做一个简要的解释。我认为,小翔这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起来,有这么一些特点:


  一是诚实守信。我们从小翔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不说假话。所以,小翔也不允许我们对他说假话,哪怕是一句善意的谎言,他都会当众戳穿,从来不顾及任何人的脸面。这一点,他可能和他那一天只知道搞实验的父亲一样,凡事“认理不认人”。还有,小翔不仅不会察言观色,更不会主动地去取悦别人,和别人套近乎。但是,最近一段时期,我发现他对“诚实”两字时时流露出一种怀疑和不解,他竟然对我说“诚实一斤多少钱”之类的话。所以,我感到“诚实”在给他带来了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安,他越来越感到迷茫和困惑,我很担心他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二是性格内向。小翔喜欢独处,喜欢长时间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子里。由于我前面提到过的原因,他几乎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唯一的爱好是买书和看书,而且尤其喜欢历史和人物传记方面的书籍。大概是书读的太多的缘故,我感觉他有些时候想问题要比同龄的孩子想得多,想得更杂一些。但他的想法总是十分的杂乱,虽然有些想法不失天真与浪漫,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但也有一些想法是自相矛盾甚至是十分荒唐无稽的,如果不是这些思想在他的日记当中得到充分暴露,我简直不会相信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竟然是自己的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想出来的。我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有时候觉得儿子与里面的主人公有些像,但作为家长,我与孩子做平等交流的努力确实很不够,所以,我们也十分真诚地希望您和其他的老师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是我行我素。我知道,小翔这孩子从小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也不愿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和羁绊,他是一个不唯书、不唯上,也不愿意轻易接受他人意见的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如果想找一个陌生的地方,宁肯买一张交通地图,也不愿意向过路人或者交通警察去请教。而令我最为担心的是,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叛逆性格的人。他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良莠难辨;他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追求另类,对待一些具体的事情总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他从来都不迷信权威,经常固执己见。如果我们引导得好,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用的人,如果我们引导得不好,我担心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的人,甚至有可能走向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另一面。


  赵校长,您读到这儿,可能会说我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些婆婆妈妈了。不过,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自己的确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的真相告诉您。具体的讲,我想把自己和孩子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告诉您。


  当然,我把这些想法和盘托出,如实地告诉您,是建立在我们对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我知道,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是我们的老前辈。不过,既然是说真话,有些话可能不是那么中听,希望您不要介意,也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别的想法。


  我从来都不赞同“熟悉导致轻视”这样的观点,但从小翔在贵校就读以来,他对贵校、对您、对贵校的老师的认识和好感,却明显的呈现出一种逐步下滑的趋势。这个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首先,是“沸腾”阶段。第一个寒假,孩子回家的时候,对贵校各个方面的评价都很高,特别是多次在我们面前提到您对学生的那种舔犊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好像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求学的好去处。而且,他对你有一种崇拜。


  其次,是“冷凝”阶段。大概是刚上大学时的那些激情渐渐散去,所以到了第一个暑假回家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认为新城大学和原来宣传中的有点不一样,对您本人的感觉也有了变化,他几乎很少提到您。即使我们提到的时候,他也总是闪烁其词,但我们当时都没有在意。


  再次,是“分流”阶段。说他是“旧病复发”也好,说他是“新病又现”也罢,反正,第二个寒假回家的时候,他对贵校和贵校的老师都产生了很大的反感,特别是对那位班主任老师,“成日里钻在女生堆里,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儿子日记中的原话)。他还认为您不信任人,他对您反映一些问题的时候,您表面上好像信任了,其实内心并没有真正相信他。这使他常常感到十分痛苦。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说真话的没人信,说假话的很吃香”,我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事。


  最后,也就是现在,他进入到“冰滞”阶段。也就是去年以来,小翔多次向我提到了谈起了班主任给一个“大官的儿子”过生日的问题。我们感觉到他似乎对这件事不是一般的妒忌心理,而是认为老师这样做有失公允。他还“引经据典”地对我说,贵校对每个班的前六名实行“奖学金”制度,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300元。他本来是第三名,应该得个二等奖,可班主任以他家庭条件好为理由,硬是给了他一个三等奖。他对我说这不是一个钱多钱少的问题,关键是到底发的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我敢说,对于这件事,他至今仍然感到很是不平。


  当然,对于孩子的这些想法,我还是尽量对他进行了一些开导工作。在我个人看来,孩子对您和贵校的其他一些老师,在认识上肯定存在着很大的偏废之处,有些甚至十分偏激,令人感到有些不可理喻。为此,我也在适当的时候与他进行了一些分析与理论。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感觉到他的认识发生反弹或者上升性的转变。这既令我感到担心,更使我感到无奈和不安。


  坦率地说,我对您的认识和评价都是很好的。我们从您给我的来信当中读到了您对学生的宽容和理解,也体悟到您作为一校之长对学生的良苦用心和孜孜以求。因此,我们坚信,您和您的学校一定能成为一所很有希望的名牌大学。


  另外,如果您和贵校在资金和其它一些方面有问题的话,也请您对我坦率的说一说,能够帮您忙的地方,我将尽力而为。孩子的事情,就完全拜托您了。我希望我的来信没有给您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信写得实在有些长,字体端庄而秀丽,虽然有近20页的厚度,但看样子是写了草稿之后,又认认真真地誊写了的,我真为这位叫金鸿翔的学生有这样一位母亲而叫好。


  由于我当时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赵校长会把这封信交给我看,当然也没有太在意。


  在床上躺着看完后,觉得自己还需要再添置一些小东西,比如在墙上再挂幅画什么的,便把信往抽屉里一锁,自己先回家了。


  十一、家长八戒


  第二天上午,我手里拿着那封信,准时来到了赵校长的办公室。


  他一见面就问:“怎么样,你对宿舍还有什么要求?”


  我赶紧说:“没有,我很满意!”


  “不要客气,有什么尽管告我一声。”


  他的语气仍然很柔和,脸仍然是那种慈祥的微笑。


  我赶紧点了点头。


  “对了,我给你的信你看完了吗?”


  “看完了。”


  “感觉咋样?”


  “很好,很不错!”我边说边把信交到他手中,但他似乎不急着收起来,而是微笑着问我:


  “你有什么感想?”


  说真的,我读信的时候,倒是很有些感慨,不过,经过赵校长这么突如其来又笑容可掬地一问,反而老半天不知说什么才好。


  赵校长看出了我的不自在,便解释说:


  “是这样,在我给你看这封信之前,学校好几个老师都看过了,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


  “大家怎么看?”


  我急切地问道。


  “有的老师认为,虽然信中体现的那种母爱令人感动。但对金鸿翔母亲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学生对老师有看法,不能先找校长,这不是‘告状’吗?再说了,即使事实如此,家长应该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老师有时候或许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以偏概全,什么都找老师的不是;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家长的来信实在是以势压人,是毫无道理的吹毛求疵;还有,有些地方明显出现了自相矛盾。比如说该学生一贯“我行我素”、“不愿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和羁绊”等。儿子不知道的,就应该让他明白。现在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是必须受“条条和框框的约束和羁绊”的社会,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天马行空”的社会。有些事情,他不愿意接受也必须让他学着去接受。”


  “是啊,他们的话有一定的道理。”我附和道。


  赵校长对我的附和没有做任何表态,接着说道:


  “也有的老师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对一个学生的前途命运着想。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立即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三好学生”概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引学生走上主动发展的快车道,也可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冻僵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因此,老师应当从课堂抓起,从点点滴滴抓起,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也允许学生走弯路、出差错、犯错误……”


  我没有想到,一封信在新城大学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更没有料到老校长会把“家丑”告诉我这样一个初来乍到的“外人”。但是,我觉得自己虽然是个“外人”应该与这件是没有关系,所以随口就说:“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很有个性!”


  赵校长听我这么说,很是高兴,他把信还到我手中,然后,很郑重地对我说:“这样吧,我看你这两天能不能抽些时间,再给咱们辛苦辛苦,给她回个信,怎么样?”


  我本来还想谦虚几句,不料赵校长接着说:“这事我看就这么定了,十天时间,你觉得怎么样?”


  “五天左右吧。”我知道赵校长着急,家长可能更着急,就这样说道。


  “那感情好,你辛苦辛苦吧,我先感谢了。”


  当天晚上,我把信拿回家中,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看了几遍,觉得自己有许多话要说,于是,便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家长同志,您好!


  受赵校长的委托,我给您写这封回信。


  首先,请允许我代赵校长向您表示道歉。如果您觉得回信有些姗姗来迟的话,是因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给您一个比较圆满的答复。所以还望多多原谅!


  我是昨天早上才看到这封信的。可以看出,为了写这封信,您的确花了不少的功夫。


  说真的,我很羡慕你子儿,像我小时候,也有几分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傲气,但父母大多数时间总是教育我们要听话,当然要听老师的话。


  虽然到新城大学仅有三天的时间,对您的儿子金鸿翔更是一无所知。但是,我是一个有近十年教龄的教师,也是一个小学生的父亲,所以,我觉得在如何教育学生或者孩子的问题上,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我们的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做出许多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情,经常陷入对子女教育的种种困惑之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许多小学生的父母都想做孩子的好家长、好朋友,在任何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都能够平起平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还真的没有见过有这样一个能够持之以恒的父母。


  相反,父母的脸,就像六月的天,孩子一不小心,或者稍有不合自己意思的地方,就马上撕开了平常温情脉脉的面纱,要么没头没脑地横加指责,让刚才还乐呵呵的孩子如入云雾深处,不知如何是好;要么怒气冲冲,让孩子的屁股顷刻间变成拳击场,那些刚刚还捏着鼻子的“大灰狼”和“花狐狸”们,在孩子的大声痛哭中,俨然摆出了一副胜利者的模样。


  看了您给赵校长的信,我真佩服您对儿子的了解是如此之深。但从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来看,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不可能了如指掌的,因为许多学生在家长与老师面前,也许就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他们的性格具有一定的两面性。我不知你的儿子有没有看到您写的信,如果看到了,您有没有问过儿子自己有什么感想。


  不可否认,您是一个成功者,在教育孩子时可能更具说服力。而我从您的来信中也看到,您确实有强于别人的心理优势,这种优势会让您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想告诉您的是,您的观点正确与否,还是一个未知数!


  我敢肯定地说,我不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但出于对您的信任和坦诚,今天不得不给您谈一些我自己的经验。如果您认为不值一钱的话,您完全可以扔进垃圾筐里;如果您觉得还有一点点用处,或者对您和您的儿子有所帮助的话,那么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比学校教育更重要。这两种教育虽然各自都有一定的缺陷,但又有很强的互动性和互补性。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八戒”,即:


  一戒“宠”。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肯定都很“宠”孩子。有些家长朋友也许会说:“我宠我的孩子,跟别人有什么相干?”我曾亲眼见过两位做母亲的在一所小学门口大打出手,原因就是她们都很“宠”自己的孩子,而她们的孩子在前一天打了一架,两个孩子都告诉了老师,都对老师的处理感到“不公”,结果,家长就“大战校门”。我总认为,这个“宠”字,仅从它的外观来看,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我们既可以认为是“龙”有了一顶“保护伞”,自然是呵护有加;也可以认为是“龙”已经被什么东西所深深地“埋没”,再也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了。家长朋友如果真的想“望子成龙”,毫无疑问,覆盖在“龙”头顶的东西当然是越早去掉越好。


  二戒“哄”。中国有句成语,叫一诺千金,所以“君子不轻诺”。但在家长中,“轻诺”的人却很多。有些也许受条件制约,根本无法实现,但有些却是“善意的谎言”。一般而言,家长不欺骗孩子,孩子自然也就不会欺骗家长。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故事大意是说,母亲准备出门赶集,可孩子缠着不放,无奈之下,哄孩子说,你等着,等你父亲回家杀猪给你煮肉吃,孩子当然高兴,母亲因此也解了围。母亲从集市上回来,看到自己兴高采烈的儿子和磨刀豁豁的丈夫,很是疑惑。她坚决不让丈夫杀猪,可丈夫对她说,我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为了培养一个诚实的人,我们必须杀猪。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杀彘”的故事。从您的来信中可以看出,在对儿子有关“诚实”的教育中,您是非常成功的。强调孩子“诚实”,全世界都是一样,比如“列宁与花瓶”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您也许比我知道的还要多。但有一点我必须强调,在“诚实”问题上,“身教”要比任何夸夸其谈的“言教”管用得多。


  三戒“空”。不可否认,教育孩子必须让他懂道理。但不是“空对空”,不能认为道理讲的越多,效果也就越好。还有,有许多道理是没有办法讲的,你只能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比如您的孩子不知道开水很烫,您怎么说他都不会理解,只有当他自己感到烫的时候,他就会明白,开水是烫的。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应该提倡让孩子受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如果家长让孩子总处在一帆风顺之中,那么,当他面对惊涛骇浪时,必然就会感到恐慌、畏惧、无所适从甚至绝望!当然,有些道理是无法提前实践的,比如大人经常给孩子说:“如果你是我,你就会明白。”问题是这个“如果”永远都不会成立。所以,我们总是看到许多的“代沟”!还有些东西是非常危险的,比如死亡,根本就不能让孩子去体会,所以应该预先就教导他们,让他们知道死亡的后果。


  四戒“纵”。关于这个问题,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就很能够说明。一个好端端的孩子,一次无意间偷了别人家的一枚绣花针,母亲不但没有制止,反而纵子行窃,由小偷小摸发展到了杀人越货。结果呢,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儿子的一生。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孩子,只因为一次无意间偷了一枚绣花针,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人,现在当然是越来越少了。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在自己的孩子与同学、与老师、与学校及其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时,不是心平气和的和自己的孩子从主观方面和自己本身找原因,而是先从客观方面和别人身上找毛病,找来找去,觉得自己什么都对,别人什么都不对,这难道不是“放纵”的另外一种表现吗?


  五戒“中”。有些家长很有些“思想”,对孩子采取中间路线,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不要求你太好,但你也不要太坏,差不多就行,有生存能力就行。”他们总是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大人也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孩子犯错误也是在所难免。要是孩子有所进步,他认为也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其实这种思想应该说是极其有害的。单从孩子所犯的错误来看,有些是可以原谅的,有些是不能原谅的。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强调“奖罚分明”。人们常说:“三岁打娘娘发笑,三十岁打娘娘上吊。”所以我觉得,这样教育孩子,也许他们的压力更少一些,也更轻松一些,但起码的上进心,还是应该有的,起码的是非,还是应该分清的,绝对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


  六戒“冷”。人类本身是一种“群居动物”,所以我提倡要教育孩子“合群”。这种“合群”当然不是不加区分的随波逐流或者同流合污什么的,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从您的来信中,得知您读大学的儿子依然性格内向,坦率的说,我真为您和您的孩子感到有几分担忧。不过,事实证明,内向性格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只要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与身边或周围的人交流,就能够逐渐变得活跃起来。这一点,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现在,由于金钱的刺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群居动物”所特有的许多美好的东西,正渐渐离我们远去,而冷淡、冷漠、冷嘲热讽和冷眼旁观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真的需要一种“冷”的话,毫无疑问,那只能是“冷静的思考”!


  七戒“蒙”。我自执教以来,一直推行“谈心式教学法”。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必须和学生进行开诚布公的、对等的和毫不掩饰的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去以自己的虚伪寻求学生的真诚,更不是老师拿自己的假话去“套学生的真话”。所以,我觉得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该“蒙”学生、“蒙”孩子。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和家长都有回答的权利与义务,但有一条,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还有,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信任,对于自己学生或孩子,经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怀疑,又苦于找不到丝毫的证据,于是就采取“蒙”、“激”、“套”、“诈”等对付孩子的办法,一旦自己的想法被证实,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起来。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孩子对家长或老师的不信任。这种手段最常见于对待孩子早恋问题,结果大多以家长失败告终。


  八戒“惩”。孩子就像小树苗,你想叫他长高、长直,就得剪掉一些旁枝斜干,所以方法很重要。方法对了,孩子心服口服,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方法不得当,孩子自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直至走向极端。因此,我认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和不同个体等问题上,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那种动不动就打骂、动不动就“拧螺丝”是不对的,但一味地放任自流和一味地“激励表扬”,将会使孩子变成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温室里的花朵”,更可惜的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是处处都是温室。我承认,自己也打过孩子,而且不敢保证今后就不打孩子,但我知道,给孩子任何形式的惩罚都是不理智的行为,骂孩子也是一样。事实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打骂孩子都是家长或者老师最无能的一种表现。还有其他形式的惩罚一样,一个字罚写100遍或者一节课罚站45分钟等的办法,我们看不出它们与我们所希望的教学目的、教育目的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什么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如果真要是有什么联系的话,我觉得它也只能是负联系。所以,要善于和孩子进行交流,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少打击、少批评、少惩罚。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健康成长。


  我说了这么多,并没有从正面回答您的问题,也许您感到有些失望。但我觉得,我对您的儿子了解的实在是非常之少,所以,我也不想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乱发议论。


  还有,别人都这样说我,说我是一个喜欢“坏孩子”的老师。其实,我喜欢所有的孩子,只是对调皮孩子更关注,因为我更喜欢他们在我面前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包括充分暴露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如果您觉得我还可以信赖的话,可以介绍儿子做我的朋友。


  好了,我先说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可以给我们的赵校长写信。当然,也可以给我写信。


  最后,祝您工作愉快!


  信写完了,我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一看表,5点56分。


  我拧开水龙头,然后,双手捧起冰凉冰凉的水,朝自己的脸上摸去……


  当我把写好的信拿到校长办公室时,赵校长很是惊讶。


  或许,他觉得对于这封信,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所以他的脸上,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一些不满。他用一种近乎怀疑的口吻对我说道:


  “三木老师,真是高效率的工作。你不是说五天时间吗?这么快就写出来了?”说完,他歪着头,从上到下把我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遍。


  “是的,我本来想写的详细一点,不过,我对这位同学实在了解不够,所以回去以后,又反复读了家长的来信,越看越觉得有话要说,我就开了夜车,写了这些东西,您先过目吧!”


  赵校长很不放心地接过我写的东西,说:“我先瞅瞅,你坐一会儿。”


  赵校长说完,就从他的抽屉里拿出一副老花镜,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我坐在那里,看着老人十分认真的样子,也很为自己的唐突而感到担忧起来。


  “哈哈哈哈!”老校长忽然大笑起来,我越发感到几分紧张。


  他一边笑,一边却说:“拆得好、拆得好啊!”


  我这才明白他已经看到了我拆解的“宠”字,心里也就慢慢好受了许多。


  老校长几乎是逐字逐句的过,但我发现,他原来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有时候嘴里还读出声来。


  他终于看完了,很吃力地收起了他的老花镜。然后对我说:“好吧,就这样,我找个人打印了,给她寄过去。”


  “哈哈,年轻人,果然不错,这样吧,从明天起,你就给金鸿翔他们班当班主任!”


  “士为知己者死!”面对老校长如此重托,我知道“恭敬不如从命”,只好答应了。


  我不知道,命运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偏见是把伤心的剑
  • “啃老”是一种“精神颓废病”
  • 冲出围城的女人
  • 方鸿渐离婚之后
  • 我的大学梦
  • 你能来一趟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