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沫特莱曾因“女权问题”与朱德“争执”

时间:2013-08-29 08:12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马昌法 点击: 载入中...

史沫特莱

 

  当人们走进八宝山公墓,可以在陵园西侧见到一块大理石墓碑。碑上镌刻的,是朱德亲笔书写的题词:"中国人民之友 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在史沫特莱晚年,完成朱德的传记一直是她最后的愿望……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系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曾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卫队长,美国驻华武官。抗日战争时期他第一个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跋涉2000英里,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曾见证过史沫特莱对朱德将军的采访……


  1937年1月,作家兼记者的史沫特莱,带着自己采访和写作朱德将军的计划,来到了古城延安。在史沫特莱最初的想象里,她将见到的朱德将军,一定是个"坚强英勇、脾气暴躁的人物,其滔滔不绝的论断,几乎可以使森林燃烧的钢铁般的革命者。"


  但是,当她见到这位声名远播的将军时:"看起来完全是一副普通面貌。要不是因为他身穿制服的话,很容易把他当作中国哪个村子里的农民老大爷……"


  从这一切看去,朱德似乎真如一些对他怀有好感的人的评价:单纯、亲切、平易近人。但联想到他传奇般的经历,史沫特莱对眼前的这位将军,还是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认为:单纯,这个字眼也许需要稍加保留才显得真实。因为朱德看他们的眼睛,注意力非常集中,深邃而富有观察力。与许多中国人的黑色眼珠不同,朱德有一点淡褐色。大大的一对,闪烁着智慧和判断力。史沫特莱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想象:这样一位有着多年苦痛经历的革命指导者,既然能够生存下来,就不可能非常单纯。


  史沫特莱以记者的方式,提出了许多朱德个人经历的问题,朱德简洁却真诚地作了回答。他还做了一些纠正。例如自己出身是在一个佃农家庭,而不是一些人传说的富有的地主家庭。但是,当史沫特莱站在局外人立场,轻松地提起报纸上称朱德为"土匪"的说法时,她以为朱德会像自己一样,不置可否或一笑了之。可这位将军却不仅没有笑,反而突然默默垂下了头,眼睛望着地面,面孔犹如悲剧人物那样,流露出深沉甚至悲戚的表情。虽然这只是一瞬间,但朱德回答的音调却高亢起来:


  "土匪问题是个阶级问题。"


  从朱德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史沫特莱感受到他内心的丰富,当朱德问她打算在延安做些什么事时,史沫特莱立即回答:"我希望你把一生全部经历讲给我听!"


  朱德感到有些突然:"为什么呢?"


  "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十个有八个是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如果你把身世都告诉我,也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开口了。"


  朱德告诉史沫特莱,自己的生平只是中国农民和士兵生平的一小部分,并劝告她先到各处走走,与其他人见见面后再做决定。史沫特莱听从了他的建议,到延安等地陆续见到了更多各类人物;甚至,许多人的经历比朱德还富有戏剧性……但是,史沫特莱清楚地意识到一点:中国农民并不充满戏剧性。1937年3月左右,这项写作计划开始实施。


  当然,这项工作并不容易进行,因为尽管朱德将军有着极丰富曲折的经历,但是,当时中国的多数家庭文化水平十分低下,参加革命后,朱德长期不断迁徙,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查询的材料。在没有信件、日记、文件参考的情况下,朱德甚至无法对一些重要事件提供较为准确的时间……尽管如此,工作仍在缓慢进行。每个星期,他们便抽出两到三个晚上,进行交谈。一般由史沫特莱提问,朱德回答。有时由着朱德展开思路,尽量发挥;有时遇见朱德谈得不够翔实,或并不大乐意深入下去的话题,史沫特莱也运用自己记者的直接方式和追根溯源的不懈精神,"逼"朱德详细讲出来或延伸下去……他们当时交谈的场面,也是颇有特色的。虽然史沫特莱在中国已经待了数年,但中文并不通畅,所以身边有一位中文教师兼秘书和翻译。


  当然,仅仅通过交谈,对于了解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其他时间,史沫特莱也在直接间接地关注着朱德。


  例如,史沫特莱与朋友在院子里晒太阳、喝茶时,朱德也会在工作间隙走出来,与他们一起讲故事、唱歌、嗑花生……用朱德的常用语,是"吹一吹","摆一摆".


  再有些空闲时间,人数多,气氛热烈,史沫特莱便把大家排成一队,教他们跳自己家乡的一种弗吉尼亚土风舞。朱德对此兴趣极高。用史沫特莱的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朱将军参加,他和舞伴们旋舞起来,而且按一、二、三的拍子,好像刚参加阅兵式的新兵一样,踢得尘土飞扬。"


  不仅学土风舞,朱德还要学西方式的交际舞,并且孜孜不倦。在史沫特莱眼里,朱德虽然很喜欢跳,但他的舞跳得并不出色,没有贺龙将军那与生俱来的跳舞家的才华。


  为了多接触朱德,史沫特莱还常常到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去听他的演讲。讲演完毕后,朱德还常常与青年干部战士一起打篮球。在球场上,朱德却并没有在战场上那般自如。下场后,他常常对史沫特莱摇头感叹,说这些战士嫌他球技差,组队时都不愿意要他参加。这反映出当时共产党军队官兵打成一片的和谐氛围。


  但是,这样对朱德的近距离观察和采访,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几个月后,朱德担任了八路军总指挥职务,率军东渡黄河,向山西前线挺进。此时,对朱德的生平纪录,也就是《伟大的道路》的材料搜集,只完成了一半左右。因为战争,这次有重要意义的访问,终于被阻断。


  史沫特莱还曾到过朱德的指挥部,并在这里与朱德发生了一次"争执".


  那是1937年的冬天。史沫特莱的友人卡尔逊,获准可以上五台山抗日前线。史沫特莱知道此消息后,在吃饭时便向朱德要求,希望能准予自己同去。朱德和政治部主任任弼时都不同意。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譬如说凡是上前线的人,都要有打仗的准备。


  "我也能打仗,我是在西部(美国)长大的。"


  史沫特莱自豪地说。


  "可你是一个妇女。"朱德和任弼时几乎同时这样表示。


  这句话激起了史沫特莱的强烈不满。她一生都是一个积极的女权主义者。所以一下子发起火来:


  "我并不是因为想要当妇女才成为妇女的。"接下来,她抛出一句辛辣的讽刺话来:


  "是上帝把我造成这个样子的!"


  据在场的卡尔逊记述,这句话引起了朱德、任弼时的哄堂大笑。因为她提到了上帝,而这些将领们,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尽管如此,史沫特莱还是亲眼看到了朱德在战场上的活动情景。这样的观察,仍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因为各种原因,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真正开始写作,已到了距最初采访8年之后的1945年。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南昌起义背后的惊心动魄:朱德设宴牵制敌团长
  • 史沫特莱笔下朱德:爱跳舞却不擅跳舞
  • 朱德与“誓为人民服务”口号
  • 朱德群,饮誉世界的绘画大师
  • 许世友智救朱德刘伯承
  • 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