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评斯大林的工业化:靠集中营囚犯实现(2)

时间:2013-10-25 08:20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陆南泉 点击: 载入中...

 

 

  超高速工业化加速经济集中

 


  从实际情况看,苏联工业化作为一个运动的全面开展始于1928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共13年左右。


  斯大林工业化方针的最主要特点是:强调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集中一切力量片面发展重工业;用高积累与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民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化所需资金的1/3以上。


  苏联工业化时期工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变化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指令性计划制度,这是苏联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内容。


  其次,不论部还是总管理局作为国家行政组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管理与指挥,都是通过行政方法实现的。


  第三,与上述特点相关,企业实际上是上级行政机关的附属品或派出单位。


  第四,形成部门管理原则,这有利于中央对分布在全国各地企业实行集中领导。


  第五,由于工业管理体制的上述变化,使得工业化时期力图实行扩大企业权力和加强经济核算的目的实际上都落空了。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基本上没有决定权的情况下,经济核算只能徒具形式。


  第六,工业企业管理一长制得以实际的执行。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推行的一长制,并没有建立在经济民主管理基础上,企业厂长独揽大权,成了企业真正的官僚独裁者和斯大林模式基层的组织基础。


  第七,在工业化时期,企业国有化迅速发展。


  工业化运动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说,1929年全面中止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思想开始占主导地位标志着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得以初步确立,那么,斯大林工业化方针的全面贯彻,标志着不只是斯大林工业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模式全面建立和已扎了根,还标志着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已全面建立并扎了根。


  在工业化运动期间,斯大林在苏联创造了"世界上所有一切工业中最大最集中的工业",而且是"按照计划领导"的"统一的工业经济".

 

 

  农业全盘集体化成了新的"农奴制"

 


  从斯大林根本改变对农民的看法为起点,随之而来的就是根本改变农民的政策,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其结果不仅仅是把占人口最多的农民与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的农业纳入了斯大林统治经济体制之中,而且意味着在苏联在朝斯大林整个社会主义模式迈进。


  斯大林用强制乃至暴力的办法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有:控制粮食与取得资金;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消灭"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的个体农民。斯大林对此解释说:"为什么把个体农民看作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呢?因为在构成我国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中,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7页)就这样,把在苏联社会中人口众多的农民当作"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消灭了。"这样就在国内消灭了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最后形成了完整的斯大林经济体制。农业集体化完成过程中,苏联也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并成为斯大林经济体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农庄计划体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计划的指令性,即国家下达的指标,集体农庄必须执行;二是指标繁多;三是完全忽视集体农庄是集体经济的特点,实质上实行的是与国营企业同样的计划制度;四是从农业集体化时期开始一直到斯大林逝世前,国家在规定集体农庄生产计划制度时,都以有利于国家控制粮食为基本出发点和原则的。


  斯大林宣传说,他的农业集体化是列宁合作社计划的继承和发展,实际上与列宁的晚年思想有着重大原则区别。列宁主张"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合作社的好处,强调自愿原则,认为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1922年11月底副财政人民委员弗拉基米罗夫到列宁那里做客,在交谈中列宁说了以下一段被弗拉基米罗夫叫做"赠言"的话:"我们现在有两个最重要的领域。第一个是商业,这就是学会经商,为的是首先同农村,农民结合。不这样做有一天农民会让我们去见他妈的鬼的。老实讲,农民并不理会谁,什么样的领导坐在城里,谁在克里姆林宫统治。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从城市得到什么,克里姆林宫给他们什么。他们会使用这样的试金石:同沙皇时期相比,他们生活变得好一些,还是变坏了。如果看到用自己的产品换来比过去多的印花布、砂糖、鞋子、器皿、农具,如果还看到赋税减少了,在农村再也看不到他们痛恨的警察和警察局长了,庄稼汉对新制度就会感到完全满意。而如果不满意,对付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是困难的,不可能的。喀琅施塔得起义、安东诺夫运动、坦波夫以及其他省份的叛乱,都是对我们的严重警告。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以便生活在长期的和平之中,同中农友好相处。"


  粮食征收制几乎征走了农民的所有粮食,使农民难以生存,导致在内战后期终于揭竿而起,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


  说"揭竿而起"不是比喻,而是真实的历史。那时就有一宗起义叫做"叉子暴动",农民没有武器就把叉子当做战斗的武器,可以说是"揭叉而起".农民高呼"打倒康姆尼","康姆尼"是共产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打倒公社",也可以理解为"打倒共产主义",反正农民不要你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了。那时官方把农民暴动叫做"盗匪活动",但这并不改变农民反抗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实质。


  列宁承认,那时农民暴动遍及全国各个省份。最后爆发喀琅施塔得兵变。喀琅施塔得本来是革命的堡垒,十月武装起义时着名的阿芙乐尔巡洋舰就是从喀琅施塔得军港开过来的。喀琅施塔得的水兵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突击力量,在革命和内战中哪儿有困难,就派水兵去支援,如今连这后院也举行暴动,而其纲领并不反对革命,而仅仅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错误政策。这些反布尔什维克的暴动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激流,使布尔什维克政权遭遇到革命胜利以来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参见郑异凡:《列宁在1922年的赠言》,(《同舟共进》2013年第2期)


  戈尔巴乔夫在下台后出版的着作中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强迫劳动,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着,徐葵等译:《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

 

 

  "大清洗"结束夺权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也是与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针与政策所展开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在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在复杂斗争过程中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与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运动一起,称之为三大运动。"大清洗"运动不仅是实现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重要政治保证的手段,也是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


  斯大林的"大清洗"涉及各个阶层的人,既包括原反对派领导人及其成员,也包括苏联党、政、军的高层领导人与广大干部队伍与人民群众。不论是"大清洗"的规模还是手段之残酷,都可以说是苏联历史上最可怕的悲剧。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犹太人“建国”报告触怒斯大林
  • 日本暗杀斯大林行动因何失败?
  • 斯大林如何吊蒋介石的胃口?
  • 斯大林的清洗有多残酷
  • 斯大林去世为何会影响东京股价?
  • 德媒体公布斯大林真正死因:尸检报告称死于窒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