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一时间,大学语文该选修还是必修,瞬间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11月10日《扬子晚报》)
苗蛮子:语文课遭冷遇,已非个案。有调查结果显示,在抽样的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高校语文课,正面临着一场大撤退危机。
张剑:大学语文所传授的应是一种内心修养,以及看待事物的人文眼光,它讲究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是,在浮躁功利的当下,更多人追求的却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语文课所应体现的内在气质,正被这个按下快进键的社会消解。
吴应海:如果教授们的课能引人入胜,牢牢抓住学生们的"芳心",就是选修,那也会座无虚席;反之,虽然大家都捧着一本"大学语文"进行"必修",那也会"人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大学生就此彻底失去对语文的兴趣,甚至连阅读习惯也没能养成,那损失就大了。
张剑:要破解大学语文不受待见的现实命题,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大学语文究竟该选修还是必修,也不在于它和英语课程的地位孰高孰低,反倒是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给大学语文创造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我们的高校教育方式,并没有将大学语文的精髓分解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