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号,晚上9点30分,冯氏春晚开始后一个半小时,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春晚还是好看。我老了。”
两分钟后,第一条回复就来了:“我相信你是为了博人气说的反话。”然后陆陆续续的就是:“被盗号了?”“喝弹了!”“洗澡上床准备睡了。”
所以,当编辑同志提出,循例要评一评春晚时,我第一念头是,写出来会不会被人骂?
当晚也有少量的回复表示赞同。“已经好多年不看,今年居然从头到尾看完了。”“我也觉得前半段不错。”但是赞同的人,声音都不够理直气壮,胆子好像也不大。
其实,你不看网上那些机智又锐利的吐槽,就不会觉得有多难看。一个人的知识面没那么宽,洞察力也没那么强。
比如,黄渤唱歌我就觉得挺好,亲切、欢快,正能量。但一看吐槽,爱马仕被穿成蓝翔技校,再听歌就觉得好笑--注意力不在那儿了。
再比如,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公司股东、谁是签约艺人和合作伙伴,你也就不觉得张国立、姚贝娜甚至李敏镐出现在同一台晚会上有什么不妥。
就是说,可能你用一种比较复古的方式去看春晚,感觉会好一些。当然,有人觉得一边看一边集体吐槽是如今这个时代的一种乐趣,那就单纯拿它当乐子看--也犯不着那么生气。
当然,许多人表示失望,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央视第一次在导演这个层面就开始“开门”办春晚,而办的人是冯小刚,一个因为贺岁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人们是怀着当年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的心情在等待春晚的。
而此前我已经听过太多关于春晚的吐槽--我的同事们同行们,因为对春晚深入而提前的知晓,告诉我观看体验是:难熬。因为这些铺垫(再加上之前对《私人订制》的个体失望),我反而降低了对冯小刚的期待。真正春晚来临时,我觉得也没那么难熬了。
其实,春晚最大的难度在于“调众口”.这些年来越发艰难,一则,“众口”分得太细;二则,“口味”早已刁钻。现在中国有哪一档节目是可以调众口的呢?《星光大道》?年轻人不喜欢。《中国好声音》?老年人不感冒。《爸爸去哪儿》?没当爹妈的可能不会看。而春晚,这个承载了最多意义的电视节目,假设让观众都舒服了,还是不是春晚呢?
我妈说,不管节目到底好看不好看,我们这样一家子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吃瓜子喝茶,人家辛辛苦苦离开亲人在舞台上表演,就不该骂。我觉得她说的是大实话。
就当春晚是个年轻的年俗吧。既然是年俗,就有人守,有人不守。一年走到头,有人贪恋喜庆,有人厌恶俗气。辞旧迎新时,有人怀旧,也有人大步往前,扭头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