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老南京”介绍了栖霞南朝石刻之谜。有读者致电“老南京”版,称栖霞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大两小三只石辟邪“依偎”在一起,这在南京现存南朝石刻中是绝无仅有、仅此一家的景观。
这个现象只有这儿有
据记者了解,栖霞区将依托南朝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建设南朝陵墓石刻遗址公园。而这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就非常独特。
六朝史爱好者、网友“兴文”告诉记者,南京栖霞、江宁现存的南朝石刻,他都一一寻访过,在萧憺墓石刻这个地方,他看到了其他南朝石刻没有的现象,“萧憺墓石辟邪的前胸和腹部下各有一只小辟邪,远看上去好似‘父子三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兴文”的说法,记者日前来到栖霞新合村萧憺墓石刻处。南朝陵墓石刻,按照由远及近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石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一对。萧憺是萧衍的弟弟,是王爷,因此他墓前的石兽被认为是辟邪。
萧憺墓石刻已经不完整,尚存龟趺座两件、石碑一通,石碑保存得非常完好,其外面已经盖起了碑亭进行保护。两只大辟邪东西相对,西辟邪仅存后胯部,东辟邪较为完整,但头部残破。东辟邪雕出了生殖器,可以判断为雄辟邪。
“父子三人”依偎在一起
有趣的是,东辟邪的胸前和腹部下的确各有一只小辟邪。这两只辟邪的造型与东辟邪几乎一样,张嘴垂舌,双足前伸,抬头挺胸,面部眼耳口鼻俱全。唯一不同的是,小辟邪的腹部和前腿后腿之间没有镂空,而大辟邪是镂空的,腹部下形成空间。
根据资料记载,两只小辟邪一只长1.25米,高1.14米,另一只长1.14米,高1.05米。而东辟邪身长达到3.78米,高2.92米,又是雄性。“因此,这一大两小,好似’父子三人‘,依偎在一起,让人想起了’爸爸去哪儿‘的温情画面。”“兴文”说。
为什么南朝的王爷萧憺死后,其墓前会出现辟邪“父子三人”依偎在一起的画面呢?
“兴文”说,这是一个有趣的谜,他推测,这两只小辟邪本来是萧憺墓石刻中两根石柱上的,因为南朝石刻中石柱,其顶部都有小辟邪。后来石柱被毁,小辟邪留了下来,被人放在了大辟邪的腹部下面。
并非石柱顶上的小辟邪
栖霞的文史研究者张智峰说,根据小辟邪的体型来看,它们不可能是南朝石柱顶部的小辟邪。南朝陵墓石刻由柱头、柱身、柱座三部分组成,柱头包括装饰有覆莲的柱盖和伫立在柱盖顶部的小辟邪。目前保存最好的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的石柱,其顶部的小辟邪就非常完整。
张智峰告诉记者,南京地区南朝石柱顶部的小辟邪,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萧景墓石柱顶部的小辟邪为例,长仅0.84米,高仅为0.81米。梁桂阳简王萧融墓残存的石柱顶部小辟邪,残高为0.6米,长仅为0.86米。因此,从尺寸上分析,萧憺墓的两只小辟邪不可能来自石柱,而且其底部也没有从石柱上剥离的痕迹,“底部是方形,也不是柱头的圆形”.
专家推断可能是镇墓兽
南京的文物专家对萧憺墓两只小辟邪做了深入研究,张智峰告诉记者,目前主流的说法是:它们是镇墓兽。
1955年,江苏省文管会在常州武进抢救发掘了一座六朝墓,在墓中发现两只石质镇墓兽--石辟邪。这两只小辟邪的造型,与萧憺墓小辟邪的造型非常接近,昂首张口,作蹲伏状。专家推断,萧憺墓两只小辟邪最初位于某座六朝古墓中,是镇墓的神兽,起镇恶驱邪的作用,并非一开始就作为神道石刻被放置在地表上的。后来,由于盗墓或其他原因,两只小辟邪被人从墓中挖出,放置在萧憺墓神道石刻东辟邪的腹部下,形成“父子三人”的景观。
至于两只小辟邪来自萧憺墓还是其他墓葬,目前已经无法考证。
张智峰告诉记者,萧憺墓东辟邪腹部下有两只小辟邪。在过去还被当地农民认为是不吉利的现象。迷信的人们认为,大石狮(大辟邪)肚子下有两只小石狮(小辟邪),到了晚上,大石狮会拖小孩子来给小石狮吃,所以当地农民就把大石狮,也就是东辟邪的头给打掉了。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不再有这种观念了。以后,这里建起南朝石刻遗址公园,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看萧憺墓石刻,欣赏这’父子三辟邪‘依偎在一起的有趣景观!”张智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