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在光明网发表文章《民间文艺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提出“民间文艺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伟大的事业”,并希望“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向人民学习,体验民间文艺生活,感受民间文艺的美好,促进民间文艺的传播,为繁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文艺传统奉献自己的力量。”
笔者出生于农家,亲身感受过民间文艺的熏陶,所以对万建中教授的观点十分赞同。但是,我们的很多民间文艺却面临即将消亡甚至已经消亡的窘境。所以,该如何拯救、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民间文艺形式,应该是我们目前更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先保护一批老艺人,收集一部分老作品,把火种保存起来。很多民间文艺靠的是口口相传,所以老艺人和老作品显得尤为重要。曾记得小时候听一位长辈讲我们当地的“莲花落”(评剧的前身),说起有一种形式,就是演员一甩袖子,里面用硫磺等制成的一种物品就会像烟花一样散出,煞是美观。而今天,这种表演早就不存在了,连知道的人也少之又少。如果连老作品和老艺人都没有,就不要提创新和继承了。
让传统的民间文艺真正活到民间去,而不是活在博物馆、剧团、比赛和汇报演出中。有很多民间文艺,还在形式上存在着,但仅仅是形式而已。博物馆里有几幅图片,地方剧团里有几个编制,每当有比赛时编排、参演一两个应景的剧目,这就算活着了。可这样活着,与死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既然是民间文艺,就应该让它活在民间。让民间的人演,让民间的人编,让民间的人看,演真正老百姓的东西,让民间的人评判,这才是正道。
让我们的年轻人了解他们祖辈的智慧,让我们的年轻人体会民间文艺的快乐,让民间文艺有新的继承人。我们很多民间文艺形式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非得把自己定位到老古董的身份,老气横秋;要不就是乱追形势,变得不伦不类。其实,如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宣传和演示,孩子们乃至年轻人会不喜欢?不会的。还有,一些极具文化底蕴的演出形式,如果好好挖掘,至少学生们是会感兴趣的。“民间文艺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伟大的事业”.但是,我们还得想一想该如何拯救那些濒临消亡的民间文艺形式。否则,我们也就没有民间文艺事业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