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五原路里弄的一处老房子,是中国着名漫画家张乐平住过四十余载的旧居,他创作的《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等漫画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近日一则“‘三毛之父’张乐平旧居将向公众开放”的消息,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座幽静的老房子。
张乐平的小儿子张慰军告诉记者,自父亲去世后家人就有意保护这些遗物。“尽量(把房屋)恢复成‘文革’之前的样子,希望将来作为公益性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老房子二楼的大房间是张乐平生前用来绘画的工作室。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张乐平夫妇与7个子女的全家福,照片中的张慰军大概六七岁,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59年。
张慰军表示,当时海外华侨十分关注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这张照片一时被多家媒体转载。张慰军还特意提起一张在“文革”结束后拍摄的照片,拍摄地点是在中国知名作家巴金家中。“有趣的是,照片中除了张乐平一人是漫画家外,其他如巴金、柯灵、王西彦等都是文学作家。”
张慰军解释道,“文革”后,从香港等地前来拜谒内地文学艺术家的风气渐盛,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人物,在接待海外人士时常会邀请张乐平一同参加。
著名学者魏绍昌曾向张慰军说,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在当时就已获得“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的赞誉。张乐平去世后,受张夫人之托,鲜少为人题字且已九十高龄的巴金为建于浙江省海宁县的“张乐平纪念馆”题了字。
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原名陈懋平,也因为张乐平的作品特意将“三毛”作为自己的笔名。她1989年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认张乐平为父。彼时,大陆与台湾书信往来并不畅通,于是张慰军成了两人的通讯员。
1990年的西方圣诞节,身在台湾的三毛给时在香港的张慰军打了一通问候电话,家长里短聊了很久,三毛告诉他“身体里长了不好的东西”,来年1月4日动手术。然而,“动手术”那天张慰军再打去电话,迟迟无人接听,后来得知三毛是选择在4日告别人世。此后,张乐平与作家三毛之间的“父女情”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与感情交流的佳话。
2014年初,传出“三毛”要进军好莱坞的消息,张慰军则向记者透露,让《三毛流浪记》走向海外的计划由来已久。
张慰军回忆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版《三毛流浪记》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展映时就被比利时导演马克·亨利看中。之后,这位比利时导演找来中文版及英文版的《三毛流浪记》观看,并与张慰军一家结交为好友。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剧本、演员都已就位甚至开拍仪式都举行过后,投资方却出现了问题,电影的拍摄不得不一再延迟,这一拖就是7年。后来,好莱坞独立制作人、美籍华人赵芸的出现让“三毛”出国有了转机。
海外版的《三毛流浪记》会是什么样?张慰军表示,剧本已在筹划中。他坦言对该片其实并没有太多“想象”,但“肯定不会差”.如今由法国FEI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三毛流浪记》法文版也已上架,其中收录并翻译了张乐平创作于1946年至1949年间的《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
对于父亲留下的宝贵财富,张慰军说,“三毛”的经典已无法复刻,“我们(家人)能做的就是让它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