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吴王余眜剑正式“亮剑”,并与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的另一柄吴王余眜剑(又称鲁迅路剑),一同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兵与礼--吴王余眜剑特展”.
本次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吴王余眜剑,长57.5厘米,宽4.8厘米,一字窄格,圆首,圓莖带箍,宽斜从,中部起脊,双刃弧曲,有束腰。保存基本完好。最为珍奇的是,其上铸有两行铭文,每行三十七、八字,共75字,且铭文完好无缺。
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介绍,吴王余眜剑目前就发现了这两把,并且它们的铭文都特别长,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的吴王余眜剑有四十多个字,而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吴王余眜剑比它还要长,有七十多个字,是目前所见剑类兵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柄。
“这些铭文的内容非常关键,里面涉及很多吴、越、楚三国之间的交往和打仗。”程义表示,这些内容和《左传》和《史记》相互印证,特别是两把余眜剑放在一块,使得铭文内容能够相互弥补,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和谜团意义重大。
当日“亮剑”现场,苏州博物馆还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鉴定委员李学勤,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等十余位国内青铜文物鉴定与研究方面最为权威的专家学者一同见证。
李学勤介绍,他在北京参与了这把新获得余眜剑的鉴定工作,对这把剑上有这么多铭文表示惊奇,“像这样尺寸的,一把并不是最大的这样一把剑,上边能有这么多的铭文,而且铭文内容这么重要,而且时代相对说起来也是相当的早,在这种类型的剑里面,这个完全出乎想象。”
与李学勤的感受一样,李伯谦也觉得这把余眜剑是他印象中,剑上铸着铭文最多的一把,同时也记录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不仅是记载了他的父亲叫什么,哥哥叫什么,他怎么继位的,然后说他参与了哪些重要的战争,伐麻、伐楚、伐越等等。”
此外,新入藏苏州博物馆的吴王余眜剑铭文中,工吴王之后的姑雠一词,是第一次出现在铭文中,其含义目前尚未研究清楚,但其读音和“姑苏”有很大的相似度,研究者多以为是姑苏的早期写法,对此专家学者还在进一步论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