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打盆师:头顶传菜超30万碗 38年未失手

时间:2017-02-23 08:46来源:大西北网-华西都市报 作者:谭曦 点击: 载入中...

    38年来,他脚穿草鞋、头裹白布、手持一块方巾,头顶数米长的木制食槽送菜超30万碗,却从未失手一次。


    顶着几十斤重的滚烫菜肴,在乡宴的席间穿梭自如,送菜如同杂耍,这项绝活就是“打盆”.


    “打盆”是先滩镇所独有的,据考证其祖师爷是清乾隆年间合江小漕支的王延武,历经10代传承至今。如今在镇上打盆的只有陈长发和杨光祥师徒二人了。


    看得食客们瞠目结舌的“打盆”是先滩镇所独有的,如今在镇上打盆的只有陈长发和杨光祥师徒二人了。


    草鞋,白布,特制托盘……


    “上菜了,”一声有力的号子响过先滩镇乡宴的现场,循声望去,一名脚穿草鞋、头裹白色头巾的男子已登场。他脱手顶着一张2米长、20厘米宽的特制托盘,10碗热菜整齐地摆放在托盘里。托盘像粘在了他头顶一般,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硬是没洒一滴滚热的菜汤出来,转瞬这10碗热菜就稳稳当当地送到了席间。


    杨光祥在镇上经营了一家豆花店,打盆送菜,一次顶14碗豆花不在话下。


    “这就是我们独有的绝活--打盆。穿草鞋是防滑防摔,裹头巾是增加稳定,即便是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大冬天我们也要穿起。”陈长发说。


    这天的乡宴上,18道菜都是陈长发老人打盆送到餐桌旁,整个传菜过程不到20分钟。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都很忙,乡里乡亲要摆宴席的都想请他来秀一把。


    据合江县文化局考证,打盆起源于清代中期,当时古镇上办宴席,客人多菜品也多,上菜的人自然就得动作快。可老街狭长且窄,上菜的人多了,行走起来不方便,于是想出了打盆这一上菜方法。


    裹头巾是增加打盆者头部的稳定。


    一双草鞋,一块白棉布,一条特制托盘是打盆者的标配:草鞋能使打盆者更快的行走而防止滑倒;白棉布包在头上也是为了更加稳定托盘;特制托盘长约两米,宽约二十厘米,为了防止溢出的汤水洒溅出来,边上还镶有约两厘米深的木挡条。


    托盘像粘在了陈长发头顶一般,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硬是没洒一滴菜汤出来。


    头顶传菜超30万碗


    打盆的整个过程需要考验传菜者身体协调能力、体力、专注力,三力缺一不可。这门技艺历经10代传承至今,先滩镇也只有陈长发和杨光祥师徒二人了。今年66岁的陈长发,从27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技艺,“我出师后一直没中断打盆,平均每年要顶上万个碗,38年来打盆从未失手从头上掉下菜来。每个土碗有一斤重,这些年我顶菜也顶了快几百吨了。”陈长发打趣的说他都快练成铁头功了。


    杨光祥是陈长发的徒弟,在镇上经营了一家豆花店。80年代他就跟着师傅学习“打盆”.有着超强的专注力的他,不论周围环境多么嘈杂,都能保证头顶的长板平稳不晃。打盆时不仅能顶住长板健步如飞还能转弯,下蹲甚至可以金鸡独立。据杨光祥介绍,今年60的他还能头顶约几十斤重的食物和20斤重的传菜板自由穿行,打盆送豆花时还能顺便在热闹集市上买菜割肉。


    穿草鞋是防滑防摔,即便是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大冬天也要穿起。


    自家的孩子不愿学


    说起徒弟传承,陈长发老人多少还是有些遗憾,他自己孩子都不愿意学这项绝技。“我们这行辛苦,打盆打得是腰酸背疼还挣不到钱,娃娃都全部去外地打工了。”


    转瞬陈长发就将这10碗热菜稳稳当当地送到了席间。


    作为最后一代传人,杨光祥说:“我希望能够将‘打盆’技术传承下去,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虽然娃儿不喜欢学,但我仍然喜欢这个行当,我会继续干下去。”


    陈长发是四川合江县先滩镇的一个传奇。


    一双草鞋,一块毛巾,一条长木板……三十多年来他们师徒二人风雨无阻,三十多年来他们响亮的“上菜了”响彻小镇上空。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