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封洞、拆违成了北京的一个热点。“封洞”是说此前有一些家住一层的居民,在临街的外墙上开个大洞,安装门窗变成“底商”,而近日全市各区县、各街道的相关部门忙着把这些洞给封上。至于违法建筑,可以说是形形色色,有的建在公共绿地,有的建在自家小院,有的盖在楼顶,有的则是在外墙开洞之后加盖一溜“阳台”……对于各色违建,相关部门也都在加大拆除力度。
外墙擅自开洞,首先受到影响的当然是整栋楼的结构安全。虽然外墙上开了门窗之后貌似整个楼体没有什么变化,但防震等级或许就会有所下降。平时没事儿还好说,万一出现自然灾害,原本塌不下来的地儿就有可能因为这个洞而塌下来。在报道,在封洞过程中城管发现,有的居民竟然把墙体全部拆除后更换上了落地玻璃--想想看,楼上的阳台全靠一楼居民的玻璃结构支撑,这该有多危险!
“开墙打洞”所带来的还不仅仅是楼体结构上的安全隐患,当这些居民房变成闹哄哄的开放式底商之后,对邻家安宁的打扰可想而知。因为不是正规的经营场所,所以在这里租房开店的恐怕都是无照经营,其商品或服务质量无从保障。再加上很多经营者占道经营,生生地把原本整洁、安静的街道变得乱七八糟。
扰民的违规底商还存在消防隐患,而形形色色的违法建筑也同样如此。如果是正规的楼房、居室,防火等级肯定要高得多,但七拼八凑盖起来的违建则完全不同,一个烟头、一个火星就可能引发火灾,然后殃及附近的正规建筑物。此外,原本用于绿化的地方盖上了违建,舒心、漂亮的环境也就会变得杂乱、堵心。至于楼顶的很多违建,除了改变楼体承重,还往往会破坏屋顶的防水防漏涂料,导致楼房渗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安全与整洁,城管等相关部门加大封洞拆违的力度,还我们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这当然值得点赞。对于广大居民而言,虽说搞个违法建筑、违法底商租出去可以获得一些利润,但却侵害了左邻右舍的“相邻权”,让公众利益受损。做人不能太自私,所以面对城管的正当行为,理应自觉、自愿地加以配合。
与此同时,这一轮大规模的封洞、拆违也反映出了一些“历史问题”.例如,据报道,龙潭湖边拆除违建时发现,某处居民楼里有居民200多人,楼外违建里竟然住了300多流动人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违建住的人比楼里还多的状况肯定是慢慢形成的。 其实,这一次集中拆除的违法建筑、集中封堵的外墙大洞,很多都已经形成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期间也会有整治违建,但也有躲过风头继续存在的。
正如这一轮的反贪腐,此前还曾经有人以为它只是一阵风,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大到反贪战场,小到拆违、交管等日常执法,都需要长期坚持。所以,我们期待着这一轮封洞拆违的风头不会“过去”,而是可以坚持下去。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日常的监管。其实,在某些人刚刚开工想要打洞、盖违建的时候,阻止起来要容易得多,可是当类似状况已经存在多年,某些人就会觉得这些违法底商、违法建筑已经成了自己应得应分的财产,因而这时候再做工作,难度就会增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