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自西汉设金城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对兰州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晚清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
左宗棠自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至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当了十四年陕甘总督,坐镇兰州,经营西北,收复新疆。兰州虽然早在康熙年间陕甘分省就成为省会,乾隆时为陕甘总督府的治所,是陕甘宁青的政治军事中心,但经济落后,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不发达,仍然是个闭塞的边陲小城。左宗棠的到来,为兰州带来一股新风,使兰州沉重缓慢的历史进程突然加快了脚步。左宗棠把兰州带到了世界近代发展的门槛前。
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和实际推动者。当时,中国最早搞起机器和轮船制造近代工业的只有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四个沿海临江城市,再加上一个兰州。左宗棠主持建起的兰州制造局和甘肃制呢总局,使一个当时闭塞落后的边城,竟然率先在全国拥有了机器制造业和毛纺业,应该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然而,作为封疆大吏,左宗棠在兰州做的意义深远的事,远不止这些。他在担任陕甘总督的十四年间,是他政治军事生涯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们的印象中,左宗棠当年坐镇兰州,似乎除了打仗,主要是办了两个工厂,一个贡院。其实作为总督,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大量繁琐的军政,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具体事务。左宗棠是一位有远见,有抱负,有魄力,经验丰富,务实负责的政治家。他主政陕甘期间,对吏治、军制、税收进行了坚决的改革,对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商品贸易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对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格外的关爱,对社会环境民生工程改造付诸了大量心血,为兰州的历史和发展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就这些方面摘其要点介绍如下。
整饬吏治 改革军制
总督是清代最高的地方长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或辖一省,或兼数省。《清史稿,职官》规定:“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甘肃没有设巡抚,所以除陕西政事由巡抚负责外,甘宁青以至新疆的军政诸务,统归他一人掌管,权力极大。
清朝晚期官场腐败,军纪弛废是普遍现象。而甘肃又甚于全国。左宗棠给光绪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分析说:甘肃贫瘠,做官的视为畏途,不愿意来。投机钻营来的,又不好好干。他们将甘肃的官位“视同敝屣,弃之如遗,求去惟恐不速。”所以整饬甘肃吏治需用特殊办法。军队也是一样,八旗,绿营腐朽不堪,一触即溃。就是这种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却编制太多,极费粮饷。改革吏治,军制是左宗棠经营西北刻不容缓的首要措施。
左宗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空言选拔贤能是无法办到的,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一是“裁革陋规,以正其本”,二是“崇尚节俭,以养其廉”,三是“酌发廉奉,加给津贴,以恤其私”。第三条最实在,是核心,官员的待遇提高了,有了积极性,事情就好办了。这恐怕是治理贫困地区吏治的一条经验。
左宗棠三管齐下整顿甘肃官场。他在兰州整理了清朝初期两位名臣专论吏治的18篇文章,编成《学治要言》一书,颁发给属下,要他们认真学习做官的三字箴言:“清,慎,勤”。他升迁罢免官员,一律以“廉洁”“干练”为标准,不循私情,不畏背景。有两个不学无术的满洲贵族子弟托了京城的门路,借了一大笔钱来兰州做官,原以为一上任就能捞钱还债了。不料,左大帅根本不买京城衙门的账,让他们回去历练一年再来。两人鸡飞蛋打,懊恼不已。
左宗棠为甘肃建了贡院,争得了与陕西分围科考的权利,由皇上亲自委派的第一任学政大人莅临监考,是何等荣耀的事。然而,左宗棠偏不给学政大人面子。原来这位学政原在广东任职,广东的规矩是学政离任,以路费为名,送一笔不菲的银两。这次甘肃乡试圆满结束,学政大人以为能满载而归。谁能想到,左宗棠撂出几句冷冰冰的话,甘肃不比广东富饶,拿不出这么多钱。再说奉送路费这种陋习,早就应该在革除之列了。须知,学政这种官不同寻常,不由吏部任命,是由皇上钦点的。左宗棠得罪了学政,就不怕得罪皇上吗?
陕甘总督府就位于现在的省政府。总督府有一个叫何三的看门人,勤苦耐劳,深得左夫人周氏的赏识。周夫人曾多次请求左宗棠给何三挂名一个军职,领一份粮饷,左宗棠都没有答应。后来周夫人去世,左宗棠觉得有愧于周夫人,便拿出自己二百多两养廉银送给何三,算作他四年的军饷。
翻检左宗棠在甘肃期间的奏稿及信札,会发现各道府州县差不多都有不合格的主官被撤任或降职。经过整顿,各级都选拔了合格的“亲民之官”,其中不乏有才干,有政声的循吏廉吏,养成了一时一地的廉政风气,甘肃吏治大有起色。左宗棠改革军制的主要措施是“减兵增饷,恢复制兵”。过去军队战斗力弱,纪律涣散,军饷太低也是原因之一。制兵月饷只有一两五钱银子,守兵只有一两,维持家用尚且不足,怎么能不乱来呢?左宗棠将甘肃兵额裁去三分之二,只保留了一万七千名,除提高月饷外,把每年节省的六七十万两饷银补贴新疆。有步骤地遣散被裁减的兵勇,建立起正规的常备军,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改革茶税 重振茶市
甘肃本来就是一个穷省,财政收入不足,加之连年战乱,经济税收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左宗棠着手梳理头绪繁杂的甘肃税制,其中最可称道的是茶税的改革。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甘肃不产茶,茶税是怎么回事?兰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是沟通中西贸易的西北大码头。茶叶是我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所以兰州就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税便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当时,茶叶不能自由贸易,实行准入制,政府颁发“茶引”,即购销运输茶叶的凭证。茶商凭“茶引”到产地购买茶叶,一“引”可采购100斤茶叶。
明清时期,兰州的茶叶购销十分兴旺。清朝更盛于明代,兰州形成以陕甘晋籍商人为主的东柜和回族商人为主的西柜,东西两柜掌控了兰州的茶叶市场。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起义,茶路阻断,兰州茶叶市场陷于萧条。加之沿途厘卡林立,茶商不堪重负,积欠税银,“茶引”滥发,形同虚设。战事平定后,左宗棠着手改革茶法。他首先豁免了茶商历年积欠的税银,消除了他们的顾虑,接着在扶持东西两柜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兰州组建了以湖南茶商为核心的南柜,扩大茶销规模。最主要的措施是,改“茶引”为“茶票”,每票40引,可购正附茶51.2担,堵塞了偷税漏税的漏洞,严格了税收。
左宗棠还利用湖南同籍的乡谊,与湖南管理当局协商,对持有兰州茶票的茶商运茶过境时,只征收两成的税金,其余八成由陕甘督府补贴,在湖南应解甘肃的协饷内划抵。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激发了茶商经营湖南黑茶的积极性,又解决了甘肃协饷历年拖欠的问题。
新茶法实施以后,西北茶叶经销恢复了昔日的繁荣。兰州经营茶叶贸易的商号增加到40多家,每年经销茶叶多达数百万斤。光绪元年(1875年),一个叫索思诺夫斯基的俄国使节参观兰州制造局,赞叹所制枪炮之精良,其实他主要是来同左宗棠谈与西北通商问题的,特别是茶叶贸易。左宗棠不同于那些目光短浅的大臣,他是主张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可以与俄国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在他的推动下,清政府同意将湖南,湖北的茶叶经过兰州,嘉峪关运往俄罗斯。当时,俄罗斯所需要的中国茶叶占到其用量的三分之一。这也是兰州茶市繁荣的原因。
左宗棠制定的茶法,一直沿用了六十多年。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茶额统税征收暂行章程》,茶叶被列入征收统税的商品,茶票制度才告结束。左宗棠改革茶制,关键在于,改变了过去政府仅仅盯住税收,不扶持经销的作法。他将茶叶购销纳入了初步的市场运行机制,为以后茶叶的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