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正骨术已流传200余年
“平乐郭氏正骨”由于疗效奇特,历史悠久、医术高超及影响普及面广,已成为目前全国最大、最有影响的正骨学派。至今,已传至第八代。
“郭氏正骨术”为清乾隆、嘉庆年间,由洛阳平乐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首创,算来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继承于洛阳正骨名医薜衣道人祝尧民;其二,受业于同祖道人益元君;其三,得传于路经平乐的武林高僧。郭氏族人倾向的观点是,祖上这门正骨秘术系道人所传。
郭祥泰,字致和,人称“老八先(当地人称医生为‘先生’,简称‘先’)”。“老八先”医术精湛,“数十年无一症而模糊,无一治而不痊,有病投者独手即愈,富贵贫贱一以待之”。为方便求医者,附设药房一处,名曰“人和堂”。
郭祥泰五旬后方得一子,取名树楷。生前,郭祥泰先后将正骨术传给其族侄、原人和堂帐房先生郭树信,以及长子郭树楷,人称“少八先”。
平乐,洛阳的“祝家庄”
郭宪章,1933年生于洛阳平乐。他说,“平乐”村名,汉代已有,时称“平乐苑”,也作“平乐观”、“平乐馆”。发展到后来,村中人口达到4000多人,成为洛阳最大的村,村中尽是地主、商贾富户。
由于人口众多,为防匪患,当地人自发组织了许多民间武装组织保护村庄。“当时,土匪就是打到周边的几个村庄,甚至是打到洛阳城,也打不进平乐。许多洛阳城的有钱人逃难时,就逃进平乐村。人们把这里叫做洛阳的‘祝家庄’。”
郭宪章的记忆里,平乐就像一个小堡子,东西向居中有两条街,南北向有一条街。郭祥泰之后,郭氏正骨分为两支,长子“少八先”郭树楷一脉世居平乐中街,承“人和堂”;其族侄郭树信一脉长居平乐北门里,开“益元堂”。
此间民风淳朴。“老辈人都讲修德行,把当医生看作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不只当医生的多,而且看病都不收钱。这是从祖上就形成的传统。”
“大国医”的原型在平乐
2009年,电视连续剧《大国医》在央视首播后,即风行全国。这正是一部反映博大精深的“平乐郭氏正骨”传奇历史的经典大剧,展现了洛阳人爱国爱乡、崇信重义、救死扶伤、守望相助的高尚情操。片中主人公郭一山、云鹤鸣的原型就在平乐,为北门里郭树信一脉的传人,分别为郭氏正骨第四代传人郭灿若、高云峰。解放后,高云峰在平乐创办的学校培训过一大批中医骨伤科医生,有些已经发展到海外。
平乐中街的郭树楷将其衣钵传与继子郭鸣岗,郭鸣岗又传其长子郭金锡(字耀堂),次子郭金城。“耀堂公1948年和1954年两次进京,分别为罗荣桓元帅、公安部长罗瑞卿等治疗腿部骨折。”郭宪章告诉记者,郭耀堂后担任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于1952年献出祖传秘方。他亲自带徒十余人,以中医治疗破伤风效果为佳。
名医入党,代为组织采买物资
开创了甘肃中医骨伤科的郭均甫(1901年—1977年),是郭宪章的父亲,也是平乐中街郭树楷一脉的传人。
郭均甫6岁即入私塾,喜读中医典籍。16岁,拜在通晓中医内外科和针灸、正骨的郭鸣岗、王宏基两位老先生门下。后又投师于当时享有盛誉的郭耀堂攻正骨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郭均甫深得郭氏家传理法方药和正骨绝学的真髓。
青年时代,郭均甫开始独立行医,解民疾苦。他不计报酬,登门为患者治病,先后到过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等地治病。所过之处,消息不胫而走:“平乐的郭先生来了!”
1935年,郭均甫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结交了一些进步人士,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193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即被组织委派,任中共平乐支部书记。1939年,郭均甫去了上海,党组织让他以“平乐震华纱厂”的名义在那里采购物资,为八路军代购了大量的文具纸张,最多一次购回水笔1.44万支。在沪期间,与知名中医的接触交流,更丰富了郭均甫的医疗经验。1942年,平乐地下党遭破坏,郭均甫在外,幸免于难。回乡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搭上洛阳沦陷前最后一趟火车
“1944年小满后、端午前,日本人快要打到洛阳了。父母亲带着我和堂兄郭焕章逃离平乐,坐上了沦陷前的最后一趟火车。”据郭宪章回忆,当时是打算逃难到兰州的舅舅家,但是洛阳到兰州间不通火车,遂搭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准备转道再来兰州。
说起那段往事,郭宪章仍心有余悸:“火车前脚走,日本人后脚就占了洛阳,后面那一趟火车再没开出来!”在洛阳境内,因隔着邙山,日本人一时半会儿过不去,火车昼夜前行。但火车开到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潼关和风陵渡那里,白天就没办法走了。在那里,“鸡鸣一声听三省”。火车白天开动静太大,所以这趟车白天就“猫”在潼关的一条隧道里,趁夜开出。一路上,“不加煤,靠火车燃煤的余热悄悄通过”。怕声音太大,引来敌人的炮弹。
车厢里,逃难的人挤得满满当当。至西安后,又迁延了半月之久,才坐上来兰的汽车。这段路白天走晚上停,绕行了四、五天山路之后,终抵兰。
开宗立派,创甘肃中医骨伤科
“圣手婆心”郭均甫
来兰之后,一家人住在舅舅家。郭宪章年纪尚幼,继续上学,得空就要背“汤头歌”、“药性赋”。在郭宪章的印象中,从那时起,他就“没过过周末”,除了背药理,也要跟着父亲学怎么治病救人。郭焕章则是先上了一阵学,既而跟郭均甫系统地学习正骨术。1953年,郭焕章去了青海,后任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已入选国家级老中医名录。
当时,郭均甫除在家看病,也去张掖路上的一家诊所坐诊。不久,即接受了兰州民间慈善组织万字会会长魏绍武的邀请,每天在该会义务施诊半日。当年与郭均甫常相往来的一位老记者杜绍宇称赞,老先生是位值得尊敬的“平民大夫”,是“很特别、很好的人”。据他回忆,郭均甫给穷人看病经常少要钱甚至不要钱。他医术精到,有病人来,给看一看,用药抹一抹,很快就把病治好了。没钱的人都很记他的情,拉黄包车的人见了他总是主动拉他一段,不收他钱。
杜绍宇讲,老先生总是把病人看得很重。一次,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被自行车撞了,胳膊肘外翻,杜绍宇受托来找老先生。当时天很热,老先生又是刚从外边出诊回来,一头大汗。听了患者的情况,他连门都没进,拉着杜绍宇就说“走、走、走”。进院后三下两下、手到病除,小男孩胳膊转动自如。治好了病,老先生有了心情,笑着让杜绍宇请客,说“今天我要吃一个鸡蛋哩”。
郭宪章夫人王则章记得,当时有很多疑难杂症,老先生都是自己亲自治,别人插不上手。骨髓炎是其中之一。得了这种病,有时看起来外皮好了,但其实肉没有长,过段时间就会流脓。他用纱布或棉花蘸着自配的中药处理。
解放后,郭均甫精湛的正骨医术在兰州已声名鹊起。建国初期,郭均甫担任兰州中医学会会长。到1956年,成立甘肃省中医院。应名中医张汉祥之邀,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立甘肃省中医院骨科的工作中。“1959年,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父亲将祖传秘方‘展筋丹’、‘消定散’、‘珍珠生肌散’、‘损伤散’等,全部献给了国家。”
郭均甫主动破除了医术不传外性的门户之见,向领导建议开办骨伤科训练班,将家传秘方和独创手法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一代。当时的学员,如宋贵杰、张云英、吴忠、姚胜年、尚世廉、黄绍昌等等,是甘肃、宁夏、江苏等地的业务骨干。
郭均甫一生治病救人无数,被誉为“圣手婆心”,是甘肃乃至西北现代中医骨伤科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相濡以沫一甲子
郭宪章、王则章夫妇,为郭均甫长子、长媳,深得郭均甫先生的真传。自1951年走进婚姻的殿堂,已经走过了整整六十载。他们的身上,处处可以看到郭均甫先生的影子,比如做事认真,医者父母心。
郭宪章一手创办了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王则章说,医院来了病人,有时饭都顾不上吃,郭老先生就往医院跑。每天慕名而来的患者天不亮就去排队挂号。而王则章的手法复位在郭均甫的耳提面命下,技艺高超娴熟,郭宪章笑言甚至超过了他自己。在父亲的敦促和影响下,郭宪章精益求精,入选甘肃省名中医、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国家级名中医。目前,仍担任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资深主席。
5月初,郭宪章、王则章这两位经父母“包办”在一起的“平乐郭氏正骨”六代传人,悄悄请来亲朋老友办了“钻石婚”庆典。令他们开心的是,学生和儿孙辈里,已经有了如陈列、潘建西、郭玉涵、郭景仲、郭景钊等一大批名中医或骨科骨干。“平乐郭氏正骨”正在他们的努力下,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