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古朴的民族——白马族(2)

时间:2011-12-27 22:54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1283417191829.jpg

文县铁楼乡麦贡山村的藏族群众在跳面具舞 (摄影:韩传号)

  陇南市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映全先生曾著文指出:“面具舞”在白马语中称作“池哥昼”,它是以原始祖先部落图腾扮演、化装、唱祀的。是文县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民族祭祀舞蹈。这种舞蹈意在驱邪逐鬼、扫除秽气,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安宁。“面具舞”一般有九人或十人表演。

  据文县学者刘启舒介绍,“池哥昼”是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民族舞蹈。每当重大节会,喜庆时日,特别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八月中秋,好多村寨都要进行表演,意在驱邪逐鬼,扫除秽气,祈祷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村寨安宁。演出队伍走村串户,一路表演。起舞时以大锣大鼓相伴,鸣炮开道,节奏明快,粗犷威武,风趣幽默。特别是那吸腿跳步,摇肩晃膀的动作,表现了白马人不屈不挠,与邪恶勇敢抗争的精神风貌,构成了古朴独特、粗犷、剽悍的舞姿。

  舞

  “”是白马人的方言,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性。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

  

1283417217956.jpg

舞

  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其舞蹈组合的第一套动作叫“纽”,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动作叫“尕”,一般在场坝里表演;第三套动作称“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户、礼拜长辈、互道祝愿。

  “阿里尕”,汉语俗称跳小鬼,它是双人舞,代表一公一母,其中“母”的这一方为男扮女装。整个舞蹈展现了白马人男欢女爱的情景。

  舞的领舞戴号称百兽之王、森林之王的狮头面具,其余舞者所戴动物面具按俗规依次为牛头、虎头、龙头、豹头、蛇头、鸡头、俩小鬼、俩大鬼。其舞蹈对原始拟兽舞蹈的溯源、发展、演变及舞蹈仪轨的形成极具研究价值。

  舞的舞蹈组合以圈舞的点踏步、穿花的踮跳步为基本表现形式,舞蹈的基本动律以蹉步、小腿划圈蹲步、左右跳转圈为主,结合粗犷、神秘的上肢动作,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所扮动物的形态,体现了白马人独有的审美意识。

  舞的整体仪式充分体现了白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传达了维护当地祥和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心愿。

  善饮的白马人

  有人这样说,白马人的生活中离不开的最重要东西是酒。

  

1283417245520.jpg

咂咂酒

  白马人生活的地方大都是高寒林区,气候阴冷潮湿,他们一年四季都要喝酒驱寒。天长日久,养成了人人喝酒、家家酿酒的传统习惯。但他们经常喝的不是高度数的白酒,而是在自己家里用青稞、高梁、大麦、燕麦等五谷杂粮酿造的类似黄酒的低度酒。一般人家一年都要酿两三大缸酒,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常喝不断。白马人相聚,总是一边跳舞唱歌,一边举碗豪饮。每逢此时,老一辈的白马人还会用悲愤哀怨的曲调,唱起祖辈们留传下来的酒歌,讲述本民族南征北战、历经磨难,艰苦创业的历史故事。

  白马人还有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喝酒方式,俗称“扎杆酒”或“咂咂酒”。家里来客人时,他们把自酿的酒倒入一个小陶罐,再兑上蜂蜜。饮用时将一根细竹管插入罐中,轮流吮吸,别有情趣。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瞰中国|低调的宁夏 美了四季
  • 好森沟:红褐色的怪峰
  • 阿尔山天池:让心静谧的地方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