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1924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从2004年起,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考古系组成的五家联合考古队,对西汉水上游进行了考古调查。在此次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寺洼文化的遗址22处,其中以礼县石桥镇的二土遗址最为人关注。关于寺洼文化的族属,一说是氐羌,一说为戎狄。依据记载和考古调查初步推断,礼县寺洼文化的族属,很可能就是生活在这一流域的“犬戎”族。
二土遗址位于礼县石桥镇西汉水东岸,石碱沟与二土沟之间的台原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800米,占地30余万平方米,为西汉水流域规模最大的一处寺洼文化遗址。地层堆积丰富,断崖上可见文化层有龙山时期和寺洼文化的灰坑等遗迹。有居址区和墓葬,居址区主要位于台地西侧,墓葬区则主要位于台地东侧高地。遗址上存留有丰富的豆、罐、鬲、簋等陶器残片。而就在二土遗址以北位于圣泉村石沟坪遗址,则存留有丰富的秦文化。礼县文物局张玉龙告诉记者:“两种不同文化相距不远,遥遥相对,想象得出当年秦人与犬戎族人在这一流域既毗邻而居,相互攻战杀伐,那一幕幕,似仍在眼前闪现……最终,随着秦文化的日渐发达强盛,寺洼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同时,张玉龙表示,二土遗址之前,在礼县境内还没有寺洼文化的考古调查报道,而此次考古调查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对研究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