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老子墓。”世人因此揣测老子归隐在陕西,当地人传言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西五华里之大陵山。
2006年,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兰州举办,并在临洮举办了分会场活动——万人公祭老子。此后,临洮县更加热切地对外宣称当地便是老子的隐居之所和“飞升之地”,有老子“第二故里”之称,并斥资举办“老子文化节”。2011年,有关部门更是加大投入,围绕着老子文化频频出招,努力打造“老子飞升地”魅力品牌。
每年农历三月廿八,临洮县都会举行公祭老子大典,并日益得到各界的参与和关注。岳麓山为老子晚年隐居之地,凤台为老子飞升之所的观念,已经越发深入人心。
岳麓山,又称东山,位于临洮县东面,因宋时建东岳庙于山麓而得名。
仿佛是受了千年前灵气的滋养,此山不比凡山,不见一丝萧条荒凉之感,倒颇有几份陇上江南的风韵。
山间绿树成荫,繁花照影,修竹古柳,碧水浮萍,偶有三两行人缘羊肠小道隐现在树影间,鸟惊花落,翩然入鬓。几间古朴的小屋,几段木质回廊,一步步小扣先人的足迹,宛若踏响先人的跫音。行走在山路间,心境澄明,感慨横生,听风拂铃动,仿佛还能感受到些千年前遗存下的古韵。
古老的凤台静然伫立,岁月的风霜打下鲜明的烙印。凤台近侧是一株颇有些年头的梧桐树,花期正盛,蜂蝶戏舞,虽没有凤凰来朝,倒也是一片谐和。
老子凤台飞升,似乎可以在古籍蛛丝马迹的记载中挖掘到某些佐证。社会各界人士及临洮县老子文化研究会都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当成效。临洮县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思高说:“老子究竟去了哪里,已非确切可考,但他最终在临洮飞升,是有可能的。”
据沈思高所言,《庄子·养生主》载:“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确切说明老子寿终于秦地。公元前272年,秦昭王设陇西郡,临洮即古狄道,归陇西郡管辖。
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唐代《临川郡公主墓志铭》提及老子时也有“真人播迹于流沙”的说法,这说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肃河西的居延(今敦煌)地区。
“‘同道相益,同心相济’,老子与尹喜相交甚笃,尹喜思乡心切,西行结束后力邀老子返回临洮是极有可能的。”沈思高说,“而且临洮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契合老子访圣问祖的心理。”
民间素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这与老子去世后,其子嗣在当地繁衍是分不开的。而这里的陇西指的便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狄道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即今甘肃临洮。
明代李弼《超然台》诗有云:“此台曾以凤凰名,至今凤去台益旷。老君曾此炼金丹,遁老于斯排仙杖。”点明老子在此隐居和飞升。
明嘉靖年间,杨继盛贬官临洮,在《自叙年谱》中述及临洮东山超然台时有“此台相传为老子飞升之所”的记载,并附言“盖过函关西来,所传或不谬云”。
“他们多是进士出身,本身知识素养就较高,而典史有考究当地史迹的责任,他们都那么说,应该是有根据的。”沈思高说,“各种史实资料的记载和互证,说明老子确实逝于临洮东山凤台。即使是民间的一些习俗和传说,也可作为老子隐居当地的有力佐证。”
临洮流传着一种深受孩童喜欢的游戏——下方,又叫“围茅坑”或“下四码”,相传便是老子晚年隐居岳麓时发明和推广的。据传,老子在东山广收门徒,讲学传经,弟子们课余时间经常打架斗殴,老子不甚其扰,便发明了一种游戏,在地上画上两方框相套的图形,徒弟三人一方,各自沿所画线路来回走动,把对方堵在死角不能走便除去,如一方失掉两人则输。后来因为地方不足,且玩起来尘土飞扬,老子又将游戏改良,以小石子代替人的方位移动,徒弟两人一对,各执三子,规则不变。据说,我国象棋便是由“下方”演变而来。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