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老婆》 仝延奎
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至今,户县农民画已走过半个世纪的沧桑。2008年正月,它将迎来50华诞。作为闻名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长期以来,户县农民画一直是陕西人的骄傲。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50载风雨历程经历了怎样的艺术演变?其未来又该如何探索和发展?
《老书记》 刘志德
早 期 诞于民俗绘画写实生动
户县农民画历史悠久,起源于民俗绘画,与当地戏剧、民间社火、龙灯等民间艺术一脉相成。从户县出土的古老石器、彩陶、青铜器中,都能窥见这种古老绘画艺术的踪影。
《莲年有余》 仝延奎
早期的户县农民画,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当年政府鼓励村民边劳动边创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文化运动。当时在户县,农民创作的积极性非常高,真可谓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落落壁画满墙,一街两行成了天然画廊,景象极为壮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早期农民画,以反映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为主,如著名的《公社鱼塘》《大队养鸡场》《喜开镰》……受当地民间艺术影响,户县农民画基本采用写实手法,画风淳朴生动。画面里的人物、动物、植物构图简洁饱满,想象大胆丰富,色彩以夸张的大红大绿为主,视觉效果强烈。在一幅名为《高原打井》的画作中,画面隐约露出一小片蓝天,刚刚冒出的水用绿色渲染,厚厚的沙土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真实反映了农民用水的艰难。《春锄》则展现出男女社员在绿色的田野上锄去禾间杂草的景象,洋溢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这些出自普通农民之手、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并充满朴素美感的画作,一推出就受到美术界的关注。西安美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程征曾这样评价早期的户县农民画:它具有原始艺术的粗犷浪漫,民间艺术的朴拙自由,以及漫画的幽默夸张,充分体现了当时农民的朴素情感和愿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白桦林之秋》 王文吉
中 期 秦腔般粗犷眉户样柔和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户县农民画创作进入新的时期: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都一一入画。农家小院恬淡的生活气息,关中平原辽阔的自然风光,北方农民豪爽的精神气质,无不生动地跃然纸上。正如老一辈户县农民画辅导员刘群汉所说:“户县农民画犹如秦腔一样高昂、粗犷、豪气,又似眉户一样柔和、婉转、悠扬,还有如皮影戏造型上那种强烈的概括性。”
《暮色》 张青义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相比,这时期的户县农民画不仅题材广泛,绘画技法也有了明显的创新。 如雒志俭的《两邻家》开始采用透视手法,增强画面立体效果;王景龙的画作则构图奇特,极尽夸张变形,其作品《看戏》《正月十五》等在国外展览时,被当地媒体誉为“中国的毕加索”。此时的户县农民画,普遍吸收剪纸、皮影、漫画等民间艺术手法,开始注重画面的立体效果,并借鉴国画和西方绘画的艺术风格,向现代民间绘画积极转变。闫玉珍《兔子吃白菜》堪称这方面代表作:画面强调装饰色彩,兔子与白菜都作“抽象化”处理,却形象逼真,寓意独特,其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和原始意境都超出了绘画本身。
《公社鱼塘》 董正宜
现 今 探索新技法提升艺术品位
户县农民画既不同于上海金山、浙江秀州等江南水乡农民画的清新秀丽,又有别于安塞、洛川等陕北高原农民画风的原始粗犷,成为民间绘画领域的一枝奇葩。如今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艺术交流的扩大,户县农民画也逐渐走出狭小的天地,走出关中,甚至漂洋过海,成为陕西文化的一道亮丽品牌。
《兔子吃白菜》 闫玉珍
但是,户县农民画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一些农民画家为追求经济利益,不仅什么都去画,而且开始盲目追捧油画,甚至西方抽象派的画风,失去自身的传统根基。大批量的流水线操作,使得农民画鲜有精品出现。
《种菜》 张智敏
如何使户县农民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出更具艺术品位的作品,是户县农民画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以潘晓玲、曹全堂等为代表的中青年户县农民画家,正努力突破“单线平描”的传统模式,探索运用拓、喷、印、拉等新的绘画技法,在构图、色彩和造型方面进行突破。近年,《吉日》《关中八怪》等作品,先后在全国农民画大展中获得金奖。“移植型”也许不是户县农民画唯一的路子,但是,这种革新的胆量和勇气,无疑会给众多户县农民画家以新的启示。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