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附近的杨姓老人告诉我们,“那块空地以前是大戏台的位置,每年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每逢此时,台上锣鼓喧天、琴声悠扬;戏台下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肃穆的城隍庙沉浸在一片喧闹的红尘之中。鉴心殿是城隍庙保存完好的主建筑,里面有“隍老爷”的塑像,是善男信女们上香祈祷的地方,后寝宫现已作为市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地点。老先生说,小时候一到周末这里都会放电影,那时候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走遍城隍庙的每个角落,斑驳的古迹呈现的是一种厚重。我们走出这种厚重,正遇上刚下课的孩子,肃穆的院子瞬间变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当历经了六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城隍庙与充满朝气的孩子们相遇时,便构成了人间美好和谐的一幅画面。
古城墙下一瞥
4 曾名噪一时的山陕会馆
百年前,一群号称海内最富的晋商联合各地商人(尤以陕西商人为主)在推动商人彼此间的交流中走向融合,于是在商贸小镇的西宁修建了一个用于同乡聚会、议事言商的山陕会馆。兴隆巷,一个不起眼的小巷,上世纪名噪一时的“山陕会馆”就建在那里。它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会馆为清代民居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大门上有于右任先生所书“山陕会馆”匾额,进山门,院中设钟、鼓二楼。后面是香厅和关帝殿。走过一处幽静小院,北侧又有一座二层楼,即“三义楼”。各殿宇方砖铺地,金碧辉煌。
旧时的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是山陕商帮自发建立的一个民间团体,在山陕商人中起一个联络作用。解决山西、陕西籍人在青海行商时的住、行和来往各地的身份证明或病故安葬等事宜,同时是山陕商人的主要“聚会”场所。到民国后期,在西宁及青海东部各县一部分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籍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山陕会馆,人数达数千人。
这座古建筑是当时山陕商人在此活动留下的历史见证,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善,一些建筑已经残破毁损。2006年9月,市政府投资1580万元,对其进行了修缮。如今会馆院落内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但这座沧桑百年而风骨犹在的会馆建筑群,仍旧静立于风雨之中,无言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艺术魅力。
香水园
5 繁华已远的香水园
“以前,香水园是人们踏春的好去处。每当春暖花开,大地披上了绿装,人们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在靳育德老师娓娓道来的回忆里,我们将时空的大门抛在身后,旧日的香水园场景仿佛呈现在眼前。那时,老虎洞前香火很旺,不少人到此求子。《北门外四月初八日会即事》就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柳色成阴浓古寺,欢声笑语满平畴。
香水园,自古以来就是西宁古城的一处胜景。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修建,那时北门外靠北城墙石崖处有泉水喷涌而出,泉水清冽甘甜,人们称其“香水泉”。香水园正因为有其“香水泉”而得名。泉附近有古树斜柳、芳草野花,一切显得古拙而神韵,朴质而生动。沿墙根一带,从西北城门坡下,相继建有柴扉牌坊、老虎洞、四望亭、万德巷、药王阁等,园内四时景致相宜。
泉,是香水园的灵魂。在崖峭、城峙、泉旺、树荫的自然环境中,先辈们将亭台楼阁、殿堂祠舍以及洞窟、塑像、小桥流水等景观,巧妙地融进了香水园的造景布局里,既有诗的意境,又有历史文化的韵味。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昔日的香水园,现已变成部分单位及居民住宅。如今,老树、残垣和单扇木雕门,让人丝毫感受不到香水园当年的风韵。
我们的采访结束了,但对于古迹的思索却没有停止。历史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延续整个城市的文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这种建筑在现代人们的视线中渐去渐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曾经的价值,即便是一合破损了的窗户,一块陈旧了的花板,它们记载着曾经的一段历史,记载着一种生活环境,更记载着一种精神,虽然它们已经成为今天的一种记忆,但那种记忆是美好的,谁也无法再去复制。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