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新说(2)

时间:2014-03-20 08:30来源:亚心网 作者:张仁幹,刘志铭 点击: 载入中...


  上述三点,说明新疆坎儿井中亚东传说的依据是很不充分的。


  新疆坎儿井不是林则徐创凿的


  新疆坎儿井林则徐创凿说始于《新疆图志》:《新疆图志》卷二:“……复增穿井渠通水,民用温给。”卷一百一十四:“林则徐……尤以创凿吐鲁番坎水为最。”笔者认为此说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首先,林则徐日记记载在他贬谪之前新疆就有坎儿井。如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月19日日记:


  “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第二,清廷重臣证实在林则徐谪戍之前新疆就有坎儿井。如陕甘总督总理营务的刘锦棠《刘襄公奏稿》卷七载:


  “……旧有民耕坎井,……本是成法,林则徐复加意讲求。”


  第三,清廷谕旨证明林则徐贬谪之前新疆就有坎儿井。如《清实录》322卷:“又谕……因附近无水,必须挖卡引水,以资灌溉等语……”


  既然林则徐贬谪之前新疆就有坎儿井,新疆怎么又会出现林公井之说呢?原来林因焚烟贬谪新疆,决心学习已革粮道谈春台潜心边疆屯务的做法,先于道光二十四年5月捐资认修阿齐乌苏荒地龙口地段的开垦工作,继于道光二十四年冬到二十五年冬之间履勘了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伊拉里克、喀拉沙尔等地的屯田,精心研究屯务和发展边疆生产的措施,提出了不少有利于发展边疆经济的好建议,特别在他和全庆管理伊拉里克的屯务期间,使本无坎儿井的伊拉里克一下子发展到60多道,是吐鲁番原有坎儿井的两倍。由于林则徐努力发展屯垦生产,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年时间,但当时的新疆已经出现了一片田园丰收、牲畜繁衍的可喜景象,深得当时民众的广泛传颂。


  当林则徐被“着饬回京,加恩以四五品京堂候补”后,人们即将林则徐提倡和推广的坎儿井叫作林公井,以志对林之纪念。但并非说坎儿井即林公创凿。


  上述三点,证明在林则徐谪戍之前新疆就有坎儿井,坎儿井林公创凿说也就理所当然地不存在了。


 

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人造地下水利工程

 


  其理由如下:


  第一:岩画作证。20世纪8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所辖的托克逊县克尔碱镇发现一幅岩画,专家们推断这是2300年前的文物遗迹,画面上刻有水系、井、泉,其配置形式与坎儿井极为相似,考古专家们认为这是新疆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新疆在远古时代就有坎儿井的最有力的实物证据。读者或许会问:本文前面已经说明新疆坎儿井产生于18世纪80年代,怎么现在又说2300年前的远古时代新疆就有坎儿井呢?其实这是不矛盾的,或许新疆先民们于2300年前在吐鲁番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就创造了坎儿井这个特殊的人工水利工程,但在以后的沧桑变化中,被历史淹没了,中断了,失传了,在18世纪80年代人们又重新创造出了坎儿井。像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例如东汉时张衡创造的浑天仪,在历史的沧桑变化中就被淹没了,失传了,我们只能在史书中知道张衡有这个伟大的发明创造,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创造出第二个浑天仪来。


  第二:民间口碑资料作证。吐鲁番和哈密民间普遍流传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兄弟俩放羊,突然遇到大风,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羊随风走,人跟羊行,到大风停止时,羊群已经走进戈壁深处。兄弟俩望着天山,将羊往回赶,走了两天了还没走出戈壁,羊渴得走不动了,人累得走不动了。兄弟俩想,如果找到泉水了,羊、人就都得救了。这时哥哥突然发现前面的一个断崖下有一丛芦苇长得十分茂盛,弟弟说:能长芦苇就有泉水,我们挖泉吧!于是兄弟俩就挖泉不止,一直挖到刀子断了,手指出血了,就在兄弟俩累得实在不能坚持的时候,一股清泉流了出来。羊得救了,兄弟俩得救了。


  兄弟俩回到村上,讲了他们找泉的故事,村上的人就学着他们的做法,挖泉引水,浇灌农田。日子久了,形成了习俗。伊吾县维吾尔族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过清泉节的习俗。年复一年清淤挖泉,泉流源头形成暗渠。暗渠长了,清淤出土不方便,人们就在源头打一口竖井,便于出土。暗流,维吾尔语音为坎儿。井,是维吾尔语的外来词。这就出现了“坎儿井”这个名词。民间把只有一个竖井的坎儿井叫单坎儿。这是坎儿井的雏形。


  上述故事,虽是一个民间传说,但它却是坎儿井源流的一个有力证据。


  第三:坎儿井的传统挖掘方法作证。先民们在千百年的清淤挖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坎儿井的泉流选择、形制结构、挖掘方法以及挖掘工具选择等一整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方法,进一步证明新疆坎儿井是新疆先民们的一个科学创造。泉流选择,首先要看最近山峰雪帽(即积雪)的大小,一般都是在雪帽较大的山前冲积扇的边缘寻找芦苇等野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先掘一个三四米深的竖井,如果发现地下潜流,在其上流20米处再掘一口比第一竖井更深的竖井,一般坡降为1/40左右,要根据地势具体掌握。如果第二竖井又发现潜流,还要在上流20米处采用三点一线的原理选择第三个竖井位置。如果第三口竖井也有潜流,这个坎儿井的泉流位置就算选对了。其余竖井位置依法选择,直到泉流水量达到要求为止。


  竖井一般是长方形,吐鲁番与哈密一般都是东西长0.8米,南北长0.6米。井下暗渠宽为0.8米,高约1.5米,上为拱形。挖掘工具是一把短把子的镢头、一把短把子的坎土曼和两只柳条筐,柳条筐要求标准化,高为0.25米。挖掘暗渠时,在竖井东西向的中线上插一盏铁制油灯,坎匠背对油灯,始终挖掘自己的影子,就可不偏离方向。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渠深标准。辘轳提土,一班3人。


  挖掘坎儿井是一项费钱费力的工程,有时在坎儿井的掘进途中遇到潜流自由水位有较大起伏的地质结构,坎儿井就会宣告报废,人们就会白废钱、力,给坎儿井的主人与坎匠们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人们恼火地把这种报废的坎儿井叫做“白坎儿”,“白”读bei.形成方言,引申意为无用、废物。有时也用作对头脑简单人的贬称。这个方言流行于整个新疆,而且是维吾尔语与汉语同音,从一个侧面说明坎儿井就是先民们在新疆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创造的地下水利工程奇迹。


  在坎儿井发展的最好时期,吐鲁番地区共有1158道,哈密地区有495道,总长度相当于中国京杭大运河的4倍。当时坎儿井灌溉面积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70%,在民众生存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是在机电井普及、渠道实现防渗化的1998年,吐鲁番、哈密两个地区仍在使用的坎儿井还有608道,出水量约7.05立方米/秒,灌溉土地1.06万公顷,约占两地区耕地总面积的13.09%.坎儿井还形成坎儿井文化,旅游部门将其列为旅游景点,吐鲁番地区修建了坎儿井博物馆,中央将坎儿井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拨出专款进行维修和保护。笔者所以特作上述议论,目的是还新疆坎儿井源流的一个本来面目,同时也为新疆先民们的伟大创造争取一个公道。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寺考古发现大量壁画、纸质文书
  • 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3件皮囊 为中国最早马球实物
  • 吐鲁番将“修复”古墓中出土的1400年前皮鞋
  • 吐鲁番十二木卡姆
  • 唐代吐鲁番:亦俗亦雅乐陶陶
  • 千年前的鸟髻时尚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