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
楼兰文书残纸专指在楼兰发现的墨书残纸和木简。文书残纸有明确纪事的最早上限是三国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252年),下限最晚建兴十八年(330年)。由于沙漠干燥的得天独厚的原因,虽在地下埋了将近2000年,仍然是墨色如新,若如昨天书写的一样。
楼兰文书残纸先后分5次发掘整理,历时85年。
第一次发掘:1901年3月,瑞典考古专家斯文·赫定探险队发现了楼兰古国遗址。第一次发掘出楼兰文书,让世人为之震惊。其中木简121支,残纸36片,带回国后,斯文·赫定委托德国学者康拉第和赫尔曼研究,发表在《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文书与其他物品》一书中。
第二次发掘:1906年12月,英国人斯坦因对楼兰古国遗址发掘,其中木简166枚,残纸36片,由大英博物馆收藏。
第三次发掘:1909年3月日本青年探险者橘瑞超走进楼兰古国遗址,挖掘出木简4枚,残纸5片,现藏于日本东京龙谷大学图书馆,遗憾的是由于橘瑞超非专家考古的第一现场,对木简与残纸发掘过程未作专业性的记录,造成认定上的困难。
第四次发掘:1914年2月斯坦因走进楼兰王国遗址,发掘出木简59支,残纸44片。
第五次发掘:1980年4月新疆考古队研究员候灿对楼兰王国进行调查时,发掘出木简63支,残纸2片,这是唯一一次由中国考古学者自行组织、自主考察的调查活动。1999年候灿、杨代欣合著《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一书,该书首次从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书法史的角度,对楼兰残纸文书作了系统的、深刻的考察和研究。
从1901年,斯文·赫定发现楼兰遗址之后,先后又有美国的享廷顿、英国的斯坦因、日本的大谷光瑞,中国的黄文弼、新疆考古队的候灿到达楼兰地区。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并发表了研究成果。这些考察研究成果从考古学、人类学、环境学、气象学、社会学的角度也作了研究,但是不够也不多。加之外国考古学者和研究者对东方文化的认识偏见和对中国书法的了解程度,在他们的论述中,几乎看不到对中国书法的研究。目前,见到的国外对楼兰从书法角度研究最详细的文献是由日本书道教育会议编辑出版的《楼兰发现残纸·木牍》一书。在中国主要有《流沙坠简》《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候灿、杨代欣著以及高等院校师生的论文。后者是特别值得欣慰和庆贺的事。一批中国的博士、硕士先后发表了专门研究楼兰文书残纸的博文,其中主要有历史、书法、美术。
发掘过程中为解决水的问题,斯坦因想出了以冰代水的主意。1906年12月,斯坦因的驼队从敦煌驮着冰向楼兰进发。12月17日,在一块被风侵蚀的高高的台地上,有一座倒塌的残败不堪的老屋子,他们发现了一些木牍和写有中文、德卢文的残纸以及散落在地上的金属、玻璃、玉石、青铜镜碎片、钱币等。在西南部一间据说是楼兰官府、用土和砖建成的大建筑物里又找到了一些文书和木牍。这里已被赫定挖过一次。赫定在此处发掘了写有晋秦始元年至六年的木牍、残纸。
斯坦因最大的收获是在官府西头外面的一片垃圾堆里,在这片经历千年仍散发着刺鼻臭味的垃圾堆里,"得到了很多写在木牍和纸片上的中国文书。"这里显然是视作废纸从公房中掏出来的。有些木牍上面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此次发掘得到的文书大概是公元263-270年之间,最珍贵的是那个表明楼兰残纸下限公元330年的文书也是在这里发现的。以斯坦因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赫定,还是斯坦因对楼兰遗址的发掘完全是掠夺式发掘,这不能不令人心痛。
"楼兰"--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这段文字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但是它自汉始已经埋藏在新疆塔克拉玛干的大沙漠里,近2000年了。
在上世纪末,瑞典的斯文赫定(斯文赫定1865-1952年,瑞典籍探险家,16岁开始探险生涯,终生未婚,主要兴趣是发现古城。)发现之前,人们对他一无所知。
斯文赫定是著名的探险家:1890年-1936年期间,他先后五次进入中国,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一带,楼兰遗址的发现与一把丢失了的铁锹有关,正是在寻找那把铁锹的途中意外发现了楼兰和楼兰文明。
1900年3月28日,斯文赫定和他的探险队行走在罗布泊西部的沙漠里,他们停下来,他们累了,需要休息,水够喝两天了。斯文赫定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一名助手用骆驼把挖掘到的文物运回营地,一路由他和齐诺夫·法苏拉·艾尔德克牵着骆驼带着狗向南继续穿越,在一片绿色红柳树下,他们停下来准备挖地找水,沙漠里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就会有水。这时他们发现铁锹丢了,只有艾尔德克返回去找。
艾尔德克在夜行途中遇到沙尘暴,斯文赫定担心他能否安全回来。那一夜,没有艾尔德克的消息,第二天艾尔德克回来了,不过他不是顺原路返回,原来,他走出不久就在昏天暗地的沙尘暴里迷了路,他惊恐极了,在找路的过程中,走进了另外一处土房子里,那里的土屋,门窗上有一些刻着美丽雕花的木板,屋内外沙土里散落着一些古钱币和雕像。斯文赫定看了这些雕花木板和钱币、雕像想去挖掘,但水已所剩无几,只好放弃了挖掘。
1901年3月,斯文赫定再次率探险队来到这里,挖掘揭开了楼兰古遗址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城内有祭祀的佛塔、街道、房屋、园林,千年风沙的袭击使佛塔倒了,屋顶塌了,街道不见了,但仍能在残存的建筑中依稀可见当年繁华昌盛和感受到生命的气息。
风沙摧毁了这个曾经迎送官吏、商贾的古城,也包括了一切,然而感谢风沙在侵蚀的同时,保存了楼兰残纸的存在。
楼兰官署遗址,位于古城中心一座高约4.88米的靴形土台上,该建筑依原土台地面形状而建。墙基宽约1.13米。保存较好的西面三间房屋达3米左右。斯坦因在这里的七个地点进行了发掘,编号LA.Ⅱ。I至VII.1901年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文书的地点是其中的LA.Ⅱ。I至VII号房址。他在这间宽不足2米的窄长房屋内取得极其丰富的收获,共清理出120支木简,157件汉文文书,年代在曹嘉平四年至西晋永嘉四年之间。
在一间被风沙掩埋一半的土房里,有几个马槽。显然这里是一处马厩。震惊中外的楼兰残纸在这里发现。
赫文斯定等人小心翼翼扒开了马槽周围的黄沙,共清理出157件写满文字的纸文书和120支木简,这里面包括记载《战国策》的那片残纸。
楼兰国(公元前176--4??年)是纪元前后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家,楼兰古城是楼兰国的首都,位于罗布泊西岸,东经89°55″22′北纬40°29″55′。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是西域与中原沟通的重要驿站。鼎盛时期的楼兰东至古阳关,西控尼雅地区,南达阿尔金山,北到哈密,据考古实证,塔里木盆地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史前末世纪,西汉使者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东来西去的官吏、商队、僧侣、学者、游客必然路经此地补充给养,互通信息。公元77年西汉王朝为确保丝路通畅,打通通往西域诸国的路线,派傅介子前往楼兰城,设计杀死楼兰王,另立新王,改楼兰国为鄯善国。那时,楼兰和敦煌一样闻名,同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名城。五世纪末,南齐使者江景玄出使高东时,鄯善为丁零(即高东)所破,人民散尽。从此一代名城--楼兰国淡出视线,留下千古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