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机动车保有量已近50万辆,而城区规划道路目前仅建成不到50%,加之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让兰州成为中国西部城市中少有的拥堵之城,也让“治堵”成为政协甘肃省十届五次会议上的热词(详见1月11日鑫报A05版)。
在这个并不寒冷的冬季,我有幸在很短的时间内造访了中国三个截然不同的城市。他们分别是兰州、香港和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香港,它开放、繁荣,充满秩序并且生机勃勃,俨然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并且在这座城市的很多细节中,你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温文尔雅。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在没有太多宽阔马路、有着密度更高人群的香港,却没有像北方两个城市那样的交通堵塞?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需要重新审视内地城市发展的思路。
今天中国城市的发展思路存在缺陷,城市的规划总是试图建造更宽阔的马路,试图缓解每天都在增加的汽车,于是大部分城市往往在拓建道路的基础上考虑城市交通,而我们必须思考的是:什么是城市及其功能?城市应该是人的聚居区,并且为市民提供生活的各种服务。从这个逻辑上而言,城市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建设适合步行的城市,而不是适合车辆行驶的城市。也许是中国人对于汽车抱有过度的情感依附,以至于整个城市建设的思路往往趋向于如何使汽车行驶得更加畅通。于是在中国的城市行走,往往失去了本该有的乐趣,反而成为了一个残酷的征途。比如当你刚刚快步走过一个8车道的宽阔马路,你发现又面对着一个8车道的宽阔马路。但是这种城市建设为汽车考虑的模式,使得步行愈加艰难。于是人们不得不购买汽车,于是马路需要持续拓展,然后只能继续鼓励人们买车,于是再次出现堵塞,中国的城市建设往往在这样一个怪圈里循环。
那么,如何从这样一个怪圈中解脱出来?这需要城市建设跳出先前的思路,然后选择一种逆向的思维。首先,城建中应该停止拓宽道路,增加步行的便利。大幅度提高在城市中使用汽车的机会成本,比如大幅度提高停车费用,增加燃油的费用。然后将从个体汽车上收取到的资金用于建立公共交通体系。就公共交通体系而言,政府应该停止出租车的单双号限制,增加出租车的供应量,以鼓励人们不再使用私家车。同时,建立更加豪华的公共交通系统,比如升级公交车辆,建立封闭式的公交站台,安排密度更高的公交网络,加大公交的信息化程度。
其次,政府在规划方面亦需有新的思路。在审批住宅项目时,需考虑道路的承受能力。比如一个几万人的小区无疑会增加这段道路的承载能力,那么政府在规划初期是否将这些问题都考虑到了?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发展卫星城市,并且均等地分配公共资源,以使居住在卫星城市的人们亦能享受对等的公共资源。而在居住成本增加,却能享有同等公共资源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选择去卫星城市居住。
最后,城市的规划应该向城市美学回归。也许对于今天的中国,谈论城市的美学太过于奢侈,但城市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它必须对于自己的历史有所保留。其实今天的兰州已经没有什么老兰州的建筑群,取而代之的仅仅是廉价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目前中国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概念,也往往止步于留下一两座建筑当博物馆。而城市文明真正的传承,则是需要保留这些建筑中人们的生活方式。 鑫报经济政策分析员 杨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