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及去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不仅“一路一带”沿途的国家纷纷表态支持,国内各省市更是积极行动起来,可见其战略意义之深远,不仅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内陆和沿海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但“一路一带”伟大战略构想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深度谋划、科学推进、稳步取得实效。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总体趋势仍对我有利。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5年,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欧美等国虽然表现出阶段性复苏迹象,但总体仍未摆脱发展的困境,要完成金融整治,经济结构的调整,重拾增长之路,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已经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中心开始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按照购买力平价指数计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虽然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及诸多因素的影响,自去年下半年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有所回落,但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仍为6.3%,依然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力量。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虽日渐衰落,但在短期内其主导和影响世界经济的能力仍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仍是控制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欧美日正在不断强化其在新一轮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以高端开放为契机,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这些对我国都将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国际间和大国间的竞争和矛盾日趋激烈,并不断产生新的变化,我们要有长期与之和平共处的理念,不断提高我国在应对国际市场方面的周旋能力。
国际经济的调整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做出了全面部署。随着改革举措的陆续推出,改革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及各种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将得到有效释放,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上升。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将进一步提供我国实行高标准开放的有效经验,并将被不断复制,中国整体对外开放的进程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对东亚及东南亚沿海各国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关系,仍有拓展和巩固的空间,海上之路的合作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向西开放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力促进内陆和沿边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进程,这也是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主要历史背景。
“一路一带”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突破了理念上的禁锢。二是通过沿海14个城市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开放的领域,形成了开放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三是延伸到长江沿线的开放,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局面。这种按梯度分层次的开放节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其基本驱动力是先开放合资、后扩大出口,通过对内深化改革激发增长活力。通过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拓展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其结果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内需外需一起拉动,形成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增长局面。今天,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吸收过去有效的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形成了新的压力,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耿耿于怀,不断通过对贸易结构的调整及规则的重塑,试图从多方面限制中国的发展。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重点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逐步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即以丝绸之路沿途的各经济体的发展为依托,发挥各自经济的优势,通过彼此相互开放,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积极性,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共同努力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赋予丝绸之路更丰富的内容,才能真正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正像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中国希望同中亚国家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重点应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互通要求”为基本内涵,逐步形成以点带线,从线到片,最终形成大区域大合作的发展格局,所以应把解决互通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支持区域经济融合。其次,加强道路连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我国太平洋沿岸连云港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同沿途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南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第三,促进贸易畅通。2013年,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总额已超过4000亿美元,占我外贸总额的10%,近年来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中国企业对东盟各国的非金融类投资持续上升,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在中亚各国承包工程营业额近350亿美元,是我国主要的对外承包业务地区。中亚各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机会潜力巨大。各方面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第四,加强货币流通。中国和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已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目下逐步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