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举办了一场名为“飞越中国”的航拍图片展。它们中的大部分由德国汉莎公司飞行员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在中国工作期间(1933年-1936年)拍摄。这些图片如实地记录了80年前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地貌特征、民族文化及历史古迹。卡斯特尔后将它们结集成书,名为《中国飞行》。
卡斯特尔于1905年出生于柏林,成长于原普鲁士尼施礼茨湖畔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很早就开始对中国的一切满怀兴趣。中学时,他读过很多有关科考的着作,其中瑞典探险家斯文·赫丁在中国帕米尔高原和西藏高原的探险故事尤其让他着迷。前往遥远的东方,成了他从少年期就拥有的梦想。1926年,21岁的卡斯特尔取得了飞行员证书。1930年,他正式成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1933年,卡斯特尔被派往中国。
在中国,卡斯特尔的任务是参与中国航线的技术开发以及航空交通网的建设,在中国这个有庞大国土的国家里,为那些尚无常规交通联系的城市和地区开辟空中交通网络。他工作的单位名为“欧亚航空邮政公司”,创办于1930年2月,由汉莎公司和当时的中国交通部合作成立。1931年5月,公司开始运营上海-南京-北京-中国东北地区的邮政业务。
卡斯特尔来到中国时,欧亚公司的第二条远距离航线已经投入运营。这条航线从上海经南京飞往洛阳,然后途经西安、兰州、哈密、乌鲁木齐,最终抵达位于中俄蒙边境的塔城。这也是卡斯特尔执行首次飞行任务的航线。当时在中国飞行非常具有挑战性。除了路途遥远、飞行时间长以外,飞行员本身对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的了解微乎其微。那些有限的地图资料只标注了大山大河的位置,在飞行过程中只能作为参考。飞行员必须自行判断飞行路线,并独自解决所有突发事件。在卡斯特尔的初次飞行中,连绵不断的高山让他吃足了苦头,险情层出不穷,最后不得不因燃料告罄而迫降。“从那时起,我时刻保持谨慎,我懂得鲁莽必将一事无成。”这种小心谨慎,使他在此后多次的紧急迫降中保持清醒,幸免于难。
卡斯特尔手中的相机与驾驶的飞机形成了完美的组合。他的航拍照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当时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的记录。这部分图片大多是在1000米至2500米的高空采用中长焦镜头拍摄。画面展现的多为绵延的山脉、无边的沙漠、小小的村落、整齐的驼队、成群的野马等自然景观。由于多数照片没有把地平线摄入镜头作为参照物,画面中的线条向四周无限远地延伸开去,画面的线条较为抽象,拍摄者的主观印象比较强烈。空中俯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空间认知的视角,地面上的一切是如此渺小,而天空则变得触手可及。
卡斯特尔在中国的多次飞行中,用他手中的莱卡相机留存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珍贵影像。从南方的广东到西北的内蒙地区,从摩登都市上海到人迹罕至的高山……这些航拍照片展现了当年中国许多地方的独特风貌。
1936年8月,卡斯特尔结束了在中国的工作,返回德国。在他的摄影集《中国飞行》最后,他有这样一段话:“从我到达中国的那一天至今,眼前的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今后,它又将如何翻天覆地地改变,让人难以想象。我坚信,我们为中国航空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白费。在今后也许更长的时间里,它终将慢慢显露出对这个古老庞大国家的影响力。”据微信大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