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吸入人体的小物质———可吸入颗粒物PM10。
PM10又被称为飘尘,它是粒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目前,PM10才是中国空气质量的常规监测项目。因此我们常常能在天气预报里见到“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的说法。
一般来说,颗粒物越渺小,越可怕。PM10便因体重轻、体积小,更易在空气中持续和传播;同时它还不理会鼻腔和咽喉的捕集作用,能轻易地进入肺泡内部,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威胁,可谓“防不胜防”。
研究表明,PM10被吸入后,小于10微米大于5微米的颗粒物会被上呼吸道挡住,主要累积在上呼吸道;小于5微米大于2微米的颗粒物会进入到呼吸道的深部,小于2微米的颗粒物会进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还有大量研究表明,PM10会引起人体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广泛的损伤。对于健康人而言,PM10不是直接的致死因素, 但它却可以导致患有相关疾病的敏感体质患者死亡。虽然具体的致病机理目前尚未研究透彻,但已有的PM1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10日均质量浓度增加5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将平均增加4%到5%。
PM2.5,被忽视的监测“盲点”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还发现,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更必须加强关注。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空气细颗粒物,又叫可入肺颗粒物,简称PM2.5。PM2.5的标准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由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为显著,国际上目前对颗粒物的研究重点已转移至PM2.5,并以它的基准研究结果推出PM10基准。
目前,国际上对PM2.5最权威的研究机构,是美国癌症协会和哈佛六城市研究所。这两个机构的研究结果均表明,PM2.5的长期暴露与死亡率的上升有很强的相关性。
当然人体在颗粒物环境下暴露时间不同,其健康受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年平均浓度来评价空气质量,这个标准仍以PM10为常规监测项目。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城镇居民区和一般工业区的PM10,年平均浓度限值为0.10毫克/立方米。根据NGO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统计,在2011年上半年全中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的PM10浓度监测中,PM10超标的城市数量为35个,其中兰州以0.145 毫克/立方米高居榜首,这一数值甚至已经逼近0.15毫克/立方米的特定工业区浓度限值。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