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少林寺》 ■导演:陈木胜 ■主演:刘德华、谢霆锋、成龙、范冰冰、吴京 ■公映:2011年1月19日 ■读家:许大明白 ■一句话点评:江湖不像江湖,武侠不像武侠,陈木胜也不是当年那个陈木胜啦。 刚看完《新少林寺》,意兴阑珊。 去看这部片子,与刘德华、谢霆锋等大牌无关,完全是冲着陈木胜的面子。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录像厅看这厮导的《天若有情》,哭得那叫一个一塌糊涂。出来后揉眼睛时遇到班里一女生,看我表情甚是凄婉、失魂落魄地宛如刚失恋一般,关切地相询,得知我刚看完《天若有情》,立马释然了:看这部片子,不哭的肯定是冷血。 因为有了这个青春记忆,对陈木胜一直抱有好感。可《新少林寺》却让我失望了。 不知从何时起,香港导演喜欢说禅论法,但说实话,能参透、说到点儿上的不多。唯一能让我心服的还得追溯到徐克当年的那部《青蛇》,虽则看来那个故事里爱情的戏份更大,但骨子里的那种荒芜感还是让我曾激灵过一下,恍如明白了什么,又恍如什么都没明白。这就够了:禅如爱情,一说就错,如何了悟,全在自我。 陈木胜的这部片子错就错在这里了:他总想通过佛法警示人生,教世人摒弃名利,并坚信坏人是可以被感化的,于是就有了这个极端的故事:刘德华扮演的军阀心狠手辣,结果手下的羽翼谢霆锋起而造反,誓要对他斩尽杀绝。女儿死于非命,妻子命悬一线,自己投身少林,更给少林带来了灭顶之灾…… 照以《少林寺》为首的武侠套路,刘德华苦练武功后,一定是要在最后关头奋起抗暴,消灭元凶,然后观众心怀大畅,觉得善恶有报,长吁一口气,拍拍手回家睡觉。陈木胜偏不,他 让刘德华在片尾上演了一部舍身饲鹰、以德报怨的好戏: 在这场戏中,刘德华先现身说法,力劝谢霆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么幼稚的建议当然被拒绝了。于是两人殊死搏斗。作恶多端的谢霆锋技逊一筹,被一棍打翻在地。就在连没有暴力倾向的我都期盼赶快一棍下去,万朵桃花开的时候,刘德华像《英雄》里的梁朝伟一样抬起了棍,不杀! 于是农夫和蛇的故事重演,谢霆锋反噬一口,继续挥刀想致其于死地。然则天佑善人,恰逢此刻跟谢勾搭的外国军队投鼠不忌器地放炮轰寺,把谢帅哥震下高楼。危急时刻,刘德华鱼跃而起,一把抱住了他的双腿,生生把他拉了上来。 按理说,只要人性尚存,就该先扇自己几个嘴巴子,然后痛哭流涕,合十忏悔才对。然而没有,小谢仍旧手持一根锋利的破木棒,准备将打斗进行到底。这时更吊诡的事情发生了:承重梁被炮弹轰塌后,直勾勾地朝小谢砸来,机敏的小谢懵然不觉,刘高僧舍生取义,在最后一秒钟扑上去,推开了小谢,自己被砸倒在巨梁之下,狂喷鲜血不止。 剽悍的小谢跟我一样,终于崩溃了:他崩溃是因为感动,我崩溃是因为出离了愤怒。 这还是江湖吗? 照我庸俗的观念看来:惩恶即是扬善。对于没天良的人,除恶务尽才是王道。孔子那么好的老头,也没教过人要以德报怨,而是告诉我们说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意思就是如果对方是王八蛋,你就按他是王八蛋处理好了,千万别对着王八蛋猛念弟子规或正气歌什么的,显得咱们很不着调。 我们必须明白,而且最好不要装糊涂的一点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舍身饲鹰之后,鹰吃了你的肉,还会继续去吃鸽子的。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坏人都能被感化过来,大多数坏人之所以是坏人,正在于他成不了好人。大家不要总扮崇高才好,因为坏人大多是被好人惯出来的,不信,你好好想想房价和油价为什么总这么涨,或许能醒过味儿来。 刘德华皈依的时候,于海扮演的方丈训示: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静也。其中就说到了“法者,正也”,照我理解就是——有想找死的,赶快成全他。记得老版《少林寺》方丈为了救寺庙,甘心被活活烧死,可后来发现即使自己自焚了,王仁则还是要滥杀无辜,所以临死之前留下了话,让武僧们用暴力超度贼子,这就是“法者,正也”的真意。 除了这个立脚点让人气沮,片子也太血腥了,实在不适合孩子乃至血气方刚的青年人观看,中国的电影再不分级,作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影评人,我就该考虑去起诉有关方面了。 当然,刘德华的表演还是中规中矩,尤其是吃面的那个镜头,情绪拿捏得相当给力;谢霆锋仍旧酷而帅,而且仍旧让人因为酷和帅忽略掉他的表演;范冰冰在这两年的《十月围城》、《赵氏孤儿》、《麦田》等一堆片子里扮演的几乎都是一个类型的角色,而且不管遭到怎样的惨打狠殴,脸上的妆都一丝不苟,乃至于让我觉得她为了自己出镜的美而牺牲掉影片的可信度,有点儿不够意思。 陈木胜已经不是二十年前能拍《天若有情》的陈木胜,我也不是会为了别人的爱情故事唏嘘不已的毛头小伙啦。对这个以德报怨又一回的矫情故事,相信我明天就会淡忘掉,而这,并没什么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