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家窑彩陶追溯中华龙起源

时间:2012-01-19 09:54来源:鑫报 作者: 孙雅彬 点击: 载入中...

 

 从蛙到龙的演变过程


  千百年来,中国龙以神秘的东方色彩以及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以及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眼看龙年新春弹指即到,关于龙的话题也越来越热,其中,不乏对龙起源问题的探究。近日,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兰州大学文物鉴定与修复中心王志安教授从一幅幅神秘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画中,解析出中国龙的史前原形:蛙。

  1 众说纷纭 龙的起源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在众多古籍记述中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其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正因为其身形的独特,民间关于龙的起源也是说法多多,有蛇(蟒蛇、毒蛇禁忌转化)说;鳄说;蜥蜴说;鱼说;马(河马)说;牛(水牛)说;蚕说;恐龙遗记说;物候参照动物说;人文动物说;生命符号说;树神说(以上是以自然界有的或曾有的“生物原型”为基础考察龙)。雷电说;云神说;虹霓说;龙卷风说。

  尽管有如此多的原型说,但基于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更多的学者趋同于多元综合说。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蛇形龙;后来,内蒙古赤峰赵宜于设防沟出土的7000年左右的陶器龙纹,其身如盘蛇或卷云;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了距今约6400年的蚌塑龙纹,鳄形,鹿形;甘肃甘谷西坪出土了距今5500年的彩陶瓶龙纹,像鲵;而浙江余瑶山、反山出上的距今5000年的玉器龙首纹,则是牛、鹿等动物部分形象的综合。

  于是,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有了它的“模糊集合”。不少人士认为龙源于图腾,更超越图腾,本质上已不是原始图腾的实物崇拜,而是综合创新的文化创造。

  2 “水崇拜”时期 青蛙图腾成先民精神支柱

  龙起源之说虽多,却都为假说,并没有实物证据或证据不系统。而近些年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使许多学者趋于多元综合说,似乎亦多了一些假想,这其中,越来越多的马家窑彩陶画则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龙传说之门”,那就是“龙源于蛙”。

  去年5月,鑫报记者一行人在临洮采访期间曾参观过创设在当地的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博物馆,展品中有数十件罕见的彩陶珍品上绝美的图案和画纹令人称奇。该馆第三层厅中展出一件马厂类型的彩陶,出土于甘肃康乐,距今3500年左右,高28厘米,直径22厘米,上边画着长满强有力的肢爪的凌空飞动的动物,其首尾相接,绕陶一周。有横空出世、凌驾一切的气势。这不能不令人震惊的看到了龙图腾的早期原型。同在这个博物馆的第三层厅中,往左边看去,摆着数十件马厂类型的彩陶罐,上边画着粗犷有力的带有抽象意味的“蛙神纹”,这是保护良田,战胜洪水、驾御洪水的驾水神灵。再往前看去,在这个博物的第一展厅中,展出一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满彩画法,盆底画着一只硕大的蛙,蛙长着大眼睛,挥动着四肢,画的具体而生动,蛙的周围画着水波纹。这是先民崇拜水中的蛙并把它图腾化的结果。还有几件马家窑类型的精美彩陶,上边以细致流畅的线条画着水波纹。从这几件彩陶上,让我们对中华龙图腾的产生,有了新的认识,找到了新的证据。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兰州大学文物鉴定与修复中心王志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上画着大量的水波纹,是泛神论时期先民对水的崇拜、歌颂和赞美。由于先民对浩大、洪猛的水无法驾驭,但又离不开它,于是就产生了对水的敬畏、依恋和崇拜,与此同时,先民对能在水中自由出没的鱼、蛙、蜥蜴也进行崇拜,这一时期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水崇拜时期。该博物馆中看到的马家窑类型彩陶上画着的蛙,就是蛙图腾崇拜的真实记录。

  “图腾主义可以说是早期宗教之一。其根源和基础在于‘原始人对自然斗争的软弱无力’。是原始人屈服于自然力的淫威,怯懦地回避社会现实的消极后果。显然,它是一种迷信。先民围绕青蛙所进行的一切崇拜无非就是如此。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青蛙图腾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因为青蛙图腾是先民崇拜的对象,因此具有精神纽带的作用。在生产、生活中,这种共同的信仰起着统一意向,统一行动、统一利益的作用;其次,这种共同的信仰有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心理、习惯和风气。”

  王志安指出,史前的图腾崇拜的目的在于证实现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青蛙图腾作为氏族社会特有的观念形态,其实充当着先民的精神支柱。

  3 农耕文明中 蛙神逐渐“变身”为龙雏形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先民们有了土地田园,土地就成了当时先民最重要的财富,于是半山类型彩陶上出现赞美歌颂田园的四圈纹,先民们从崇拜水转向了崇拜土地田园进入了土地崇拜时期。” 王志安说,到了马厂类型时期,彩陶上大量出现了“蛙神纹”。这种“蛙神”并不是对马家窑类型时期蛙崇拜的简单重复,它是进一步抽象,夸张、升华了的“蛙神”。证明当时社会受到了洪水的巨大侵害,水患威胁着先民的生产和生命安全。为了战胜水患,先民把能够自由出没在水中的青蛙进一步神化,使它成了能够驾驭、战胜洪水的驾水神灵——“蛙神”。

  留意一些马厂彩陶上画着的“蛙神纹”,你会发现多画在两对面,而另两侧面则画着表达田地的方格圆圈纹。这表示田园已经受到“蛙神”的保护。这时的青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图腾,而是能够抵挡洪水、保护田园的神力无比的佑护神灵。为了表达塑造出“蛙神”,先民就以抽象的手法,画上青蛙曲折有力的腿部,就连腿的每一个关节处,都画上指爪,以显示出它驾驭洪水的超凡神力。为了突出它的驾水神力,“蛙神”多不画头,只画腿部,有个别画上了头,但头形都是人头形。这就充分说明,先民们画的就是人格化了的神灵——“蛙神”。“蛙神”源于对蛙的崇拜,更超越蛙的图腾,本质上已不是原始蛙图腾的实物崇拜,而是综合创新的文化。

  “蛙神出现之后,先民们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自己心中的精神象征。你看12号陶罐上,竖画着的蛙神被横过来画,在蛙神身上画了许多强有力的腿和爪,绕陶一周,凌空飞动。这说明其已成为驾驭万物,执掌乾坤的精神圣灵,这就形成了龙的雏形,这就是史前龙雏形形成的第三部曲,即先成为蛙图腾,再上升成为驾水蛙神,终而上天成为原始龙,形成了中国龙原形产生的一个完整的链条。它为中国龙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4 吸收十二生肖和精良动物形体精华终成神圣“中国龙”

  仔细观察一些马厂类型彩陶,其上面画着横空出世、首尾相连、驾驭乾坤之态的龙形。它满身长着凌空挥动的腿,而这些腿和“蛙神”的强有力的腿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出,龙的原形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史前时代就已经产生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龙源于蛙,那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龙”形象与蛙有巨大差异,史前史后的“龙”为何如此不同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志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龙’本身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其一直都是中国人的某种精神象征。马家窑文化证明,从蛙到龙的三部曲在史前就已经完成,第一部曲,从蛙到蛙图腾;第二部曲,从蛙图腾到驾水神灵一蛙神;第三部曲,从蛙神腾空飞天成为原龙,龙在史前就已经完成了从水中到天空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龙形象是从平民角度完成的。它的形体特征符合先民们期望战胜洪水大患的实用功能。比如说,蛙是四条腿,后来先民们给其加上了越来越多的腿,这象征着腿越多,战胜水患的能力越强。而后来 ,帝王将相开始把龙当成自己的祥瑞和象征,于是,他们开始调整龙形象,去掉过多的腿,再综合吸收十二生肖和精良动物的形体精华集于一体,创造出完全成熟的神圣的中国龙。如:吸收了鹰的眼、鹿的角、鳄鱼的嘴、虾的须创造出了空灵威严的龙头;吸收鸡的爪、鱼的鳞、蛇的身、狮的尾,创造出了神秘灵动的龙身。这样,崭新的龙形象就从帝王角度完成了。所以,中国龙可以说是平民和帝王共同创造出来的,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和符号创造。”

  经过了多次“进化”和飞跃,中国龙终于由图腾崇拜而神灵化,然后腾空上天,成为功能强大的原始龙,再吸收天地万物精华而成中国巨龙,直到成为帝王福瑞以至成为民族象征,之后又逐渐演化成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这就是中国龙的进化史。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赵匡胤从后周手中夺权礼遇柴氏眷属
  • 励志帝曾国藩:如何从愤青到晚清官场达人
  • 沈从文为什么从文学转向历史文物研究?
  • 打动沈从文的一则《寻人启事》
  • 草书已去,今人何从?
  • “三脚猫的功夫”从何而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