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故事本来是做给香港人看的。香港地方小、历史短,但几乎每个港人都珍惜这片土地以及它的历史,并引以为荣……
很多大陆人都喜欢麦兜电影系列,为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猪折服。电影中包含的幽默与哲理,相信观众多少都能体会。但是,你完全看懂麦兜了吗?却是未必。笔者赴港读书一年有余,才渐渐了解到其中的一些细节。
麦兜在广华医院出生,与妈妈住在大角咀。广华医院有香港最好的妇产科,而大角咀坐落在旺角以西。如果你自由行去旺角逛街,还可以找一下《麦兜故事》开片那“一只胶兜”飞过的“好彩酒家”和“妹记鱼腩粥”,那里依然门庭若市。
麦兜读的是“春田花花幼稚园”,“幼稚园”等同于内地的“幼儿园”,为3-6岁的小朋友提供学前教育。其实,香港也有“幼儿园”,英文叫nursury或者pre-school,收3岁以前的幼儿,相当于内地的“托儿所”。
麦兜的妈妈年轻时是车衣(缝纫)女工,见证了香港制造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腾飞。她与做厨师的麦炳(麦兜的爸爸)谈恋爱,理想就是“在画舫上摆酒”。这里所说的“画舫”,全名叫“珍宝海鲜舫”,原停泊在香港仔避风塘(在香港岛南部)。这里原是水上人家的聚集地,也是渔民交易、避风的地方。上世纪20年代,有商家发现在此设立海上酒楼有生意可做,后逐渐发扬光大。到上世纪50年代,一度有十多艘海鲜舫停泊。1962年,商人王老吉筹建“珍宝海鲜舫”,但1971年10月30日发生大火而整艘焚毁,并导致32人死亡、13人失踪。估计在此事件之后,“麦太”也就打消了在画舫上设宴摆酒的念头了。
续集《麦兜菠萝油王子》中,小猪麦兜被画成一个头顶菠萝包的小王子。香港茶餐厅中出售的“菠萝油”,是先把菠萝包烘烤至一定温度,出炉后在中部横向切开,夹入一片方形的牛油,面包上面的皮香脆可口,里面的牛油甜腻温软,越新鲜越好吃,港人往往作为早餐,售价为5-6港元。
内地的北方游客到香港自己吃早餐,常常一看菜单就傻了眼:肠仔、煎蛋、火腿、牛奶麦皮……西式比中式多,另有糯米鸡、萝卜糕、肠粉,这是南方人较能接受的。
由于香港人睡得晚、起床也晚,“饮茶”的概念被搬到了中午,而非广州人饮的“早”茶。每逢周日11-12点左右,港人往往全家上下去酒家“饮茶”,权当早餐,也当午饭,一直坐到下午1-2点。3-5点的“下午茶”多是英式茶点,或是本地特色的烧味粉面、鱼肉烧卖,一直到晚上8点多,饿了才去吃晚饭。
麦兜经常去茶餐厅,向老板要一碗“鱼蛋粗”,但无奈老板既无鱼蛋也无粗面。香港有很多经营“车仔面”的餐厅,经营手法与广州旧时的荔湾“艇仔粥”相似,配料先准备好放在一边,客人叫到即做。大路货的车仔面档主食包括粗面、幼面、河粉、米线等,配料不外牛丸、贡丸、鸡翼等快熟的食品,有时也配有青菜和炸鱼皮。
下单时,熟客往往以简称“鱼蛋粗(面)”、“水饺米(线)”呼之,外来人听来有如“江湖切口”。不光是车仔面,茶点也是如此。如果你听到餐厅内有茶客向老板说“油多”,并非抱怨油放多了,而是他要点一份“牛油多士”。同理,“占多”,即是“果酱(Jam)多士”。
茶餐厅的伙计更是能简则简,你要奶茶,他就在单上写“T”,代表Tea(茶),咖啡就是“F”(Coffee),而“OT”则是柠檬茶———零(O)+茶(T),中英结合,绝对香港特色。
《麦兜故事》系列本来是做给香港人看的,很多东西也只有香港人最明白。如风帆运动员李丽珊获得香港第一面奥运金牌,有报道说“香港的运动员不是腊鸭”,这“腊鸭”便是“垃圾”之意。近在咫尺的广州人都未必能看得明白。
麦兜母子为什么这样激动?“抢包山”的传统为什么能得到恢复?九龙上空不再有飞机飞过后,对港人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香港地方小、历史短,但几乎每个港人都珍惜这片土地以及它的历史,并引以为荣。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