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旧俗,早在先秦就被列为重要的祭礼。灶神,在民间叫做“灶王爷”。过去民间唱儿歌:“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灶神的来历在张奎《经说》中云:“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名其由……天尊曰:‘唯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绕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之七元使者,又为五帝之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君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这里的灶王竟是一位女神。所以灶神像中除了灶王爷外还有灶神奶奶。开始,“灶神每月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日)上天言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算。”(晋葛洪《抱朴子》)即大罪要被减寿三百天,小罪则减一百天。后来,这位监护神也变懒了,逐步由每月上天一次改为每年上天一次,祭灶也改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灶神也不仅仅是奏报罪状,而变成只说善行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不论大户小户,不分贫富贵贱,家家都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设供祭灶。设祭之前,将墙上旧的神像揭下来,在香炉前焚化,表示灶神升天了。设祭之后,全家来祭礼,点香斟酒,摆上供品。供品中主要是糖果瓜类,这是取甜的意思,灶神吃了它,上天以后就不说人们的坏话了。大年三十夜,再把灶王接回家张贴新的灶神像,神像两边贴上千篇一律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对灶神的祈祷。蒲松龄一生穷困交加,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二十三,写了一首词《金菊对芙蓉·甲寅辞灶作》风趣地描写自己的穷困,对神灵调侃和揶揄:“到手金钱,如毛燎火,烘然一焠完之。值祠神时节,莫备肴胾。瓦垆仅有香烟绕,酹灶前,浊酒三卮。料应神圣,不因口腹,捏是成非。况复盎盌相依。念区区非吝,神所周知。倘上方见帝,幸代陈词:仓箱讨得千钟粟,从空堕、万铤朱提,尔年此日,牺牲丰洁,两有光辉。”祠神时,没有一丁点儿像样的供奉,只有三杯村醪,一炉香烟。何以对神明如此简慢?实因一年辛辛苦苦笔耘舌耕的收入,应付了捐税和粗茶淡饭,已然如火燎毛,一烘而尽。灶王爷不会不高兴吧?不会向玉皇大帝捏造是非吧?灶王爷又不是不知,大河没水小河干,非是我吝啬。如果灶王爷向玉帝给请来千钟粟、万两金,岂不既能丰衣足食,又能好好供神了?
祭灶这一旧俗,在民间已逐渐消亡了。不过,我倒希望这一旧俗沿袭下去:
其一,对那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欺男霸女的坏人恶人,老百姓忍气吞声,不敢惹他们,灶神上天奏报其罪,让他们减寿三百天,岂不快哉!
其二,灶神两旁千篇一律的对联上联应改为“上天言实情”。灶王爷上天,实话实说。比如,老百姓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乱收费乱占地等事,灶神上天说一说,让玉皇大帝也了解一下民情。
其三,有了这灶神上天言实情,可以让老百姓有个直达上听的机会,免得在老百姓上访时,弄得官方如临大敌,围拦堵截,不得安生,何乐而不为?
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玉皇大帝只愿报喜不报忧,灶神又顺应玉帝的所好,或者灶神被人用甜食贿赂,封住他的嘴,那么,这个祭灶旧俗消亡也罢!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