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考生温庭筠替8人“高考”

时间:2014-06-12 08:30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考生作弊


  科举,是中国最早的“高考”,始于隋朝,延续了约1300年。古代科举考场虽没金属探测仪、无线电设备,但所有考生进考场前都要接受全身检查,头发、裤腿、袜子,甚至屁股都不放过。不过,仍有人铤而走险,带小抄是较常见的一种作弊手段。来,一起见识见识。

 

陪考这种事儿古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赶考禁忌颇多,像现代人忌讳说“落榜”一样,他们忌讳说“落地”.就算落第,也有个隐晦的说法叫“名落孙山”.其实从古代到现代,考生及其父母爱听好话的心态一直没变。


  中高考临近,紫色内裤卖火了。为什么呢?原来,紫色内裤给要参加考试的人穿,可以“指(紫)定(腚)过”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说,古代进京赶考的书生,在穿着上并没有特别的讲究。


  穷书生多穿粗布麻衣,背上背个书箱,除了装书、笔墨纸砚,还装吃的。富人家的子弟,也有穿绫罗绸缎、戴珠璎宝饰的。


  古人交通不发达,进京赶考主要靠走。家庭条件好的,可能会“打的”,就是雇佣骡马车辆,还有租船的,也有几个人结伴而行的。


  “古代赶考,也有‘陪考'.”河大文化历史学院教授汪维真说,家庭条件好的书生进京赶考也有家人或书童陪伴。不过,绝大多数书生是自己去的,一路跋山涉水,要徒步好几个月才能到京城。


 

古人“纯手工”检查,连屁股都要查

 


  如今,高考防护已经防到了牙齿。


  手机、手表等不允许带,进场时还要接受金属探测仪的检查。


  到座位上,需将身份证和准考证等按规定放好,接受监考人员检查。


  各考点都有监控室,监控系统从规定的考生开始入场时开启,考试结束考生离场后关闭,考试期间考生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


  考场外,还有无线电信号检测车,对考点周边可疑信号进行监测,及时查处、阻断、干扰各种可疑信号,防止考生利用通信工具作弊。


  为防替考,有些地方,每场考试结束前,考生要在考场摄像头前指定区域目视镜头进行2秒钟摄像“验身份”


  古带科举,进场也是要严查的,主要查是否夹带小抄。


  “古时,书生都是将头发盘在头顶,进场考试时,要接受搜身检查,头发要放下来,裤腿、鞋子和袜子都不放过。”汪维真说。


  对科举夹带作弊,历朝政府都严厉禁止。尤其是到了清代,科场作弊之风日益猖獗,为防范科场夹带作弊,清政府不仅对考生的衣着和携带器具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还就如何严格搜捡颁布了一道道政令。


  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都得接受彻底的搜身检查,连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甚至还要查看屁股。


 

最牛“枪手”1个人替8个人考

 


  如今,高考作弊的手段多种多样。


  夹带是很没技术含量的作弊方式,已被绝大多数考生摒弃。


  替考和高科技作弊,是现代考生作弊的两大方式。


  近几年,作弊橡皮、特殊尺子、隐形耳机等各种高科技作弊被重点“盯防”,也催生了高科技反作弊的仪器,比如监考大师、金属探测仪、屏蔽考场信号、手机狗、作弊克等等。


  替考,虽然难度比较大,但仍有人会铤而走险。古代科场,作弊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有的向主考施压,有的直接贿赂主考。


  由于古代没身份证,也没照片,就专门有“枪手”提供一条龙代考服务。


  “枪手”替考,早在唐代就已是公开的秘密,以至于有“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的说法。


  晚唐时,还诞生了史上著名的“枪手”——大才子温庭筠。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会试,他在监考老师的眼皮底下帮8个人完成了考试。


  贿赂考官、雇佣枪手要花大价钱,危险系数也高,而夹带小抄全凭个人眼力和藏功,私密性高,经济实惠,因此被考生广泛使用。


  最常见的夹带是将必考的四书五经抄在薄纸上,再卷叠起来,藏在笔管中、砚台底、鞋子里;也有的抄在布条上,混扎成腰带;还有的抄在衣服夹层上、夹在特制的蜡烛里、做在馒头里,甚至有的买通守门员,预先藏放,入场再取。不过,从明代起,对科考的管理开始严格。据记载,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当年参加县考时,因有考生被查出鞋子里藏小抄,全体考生被光脚罚站。


  清代更严,搜出夹带,要戴上重枷示众,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砍头。

 

古代也有“特招”、有“恩科”“

 


  当今,有不少考生可享受加分照顾。


  比如,省级三好学生、体育尖子生、少数民族考生、奥赛获奖考生、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归侨子女、侨眷、港澳同胞等等。


  照顾方式分加分和优先录取两种。加分也有几个等级,一般来说,最高可加20分,也有加10分的,还有一个档次是加5分。古代科考,有特殊录取、破格录取,也存在加分照顾。


  以宋朝为例,考中者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区别,有点儿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统招”与“特招”


  所谓“特奏名”,是解试中榜而进士屡考不中的考生,在参加若干轮的考试且到一定年龄后,由相当于现代教育部的礼部特别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直接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评出等级,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


  另外,在宋明清时代,都存在“恩科”,即皇帝为笼络大臣公开采取的照顾大臣子弟的一些科举措施。


  比如,有些官员的子孙、兄弟等参加考试,卷子单独编成卷,相当于“提前批”,每20人中录取1人,录取率比其他考生高很多。


  “恩科”不是每年都有的,清代一共开过5次“恩科”.据《河南商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科举考试中为何要用馆阁体写八股文
  •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 苏轼“高考”作文 铤而走险得高分
  • 古代改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古代科举考试落第后“成就”的名人
  • 明末才子吴伟业带妓女参加科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