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重的人民大会堂中,除了作为点缀的翠绿植物外,格外抢眼的就是其中的巨型画作,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松柏,这些画作都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中国精神。是谁绘制了这些画作?他们是如何完成绘制任务的?这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荷风盛世》:人民大会堂里的巨无霸
67岁的崔如琢,在助手的搀扶下有些颤巍巍地站上画桌,继续为画面上的荷花添枝描叶。桌上铺着巨大的丈二尺寸的画纸。
这是人民大会堂书画室,面积比崔如琢北五环“静清苑”里巨大的画室还要大,窗户正对着天安门广场,站在画桌上往外望去,长安街上车流如织。要创作巨幅尺寸的中国画,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场所了。
2011年6月,自幼习书画、曾拜在李苦禅门下的崔如琢接到人民大会堂的邀请,要他为二楼回廊北侧的墙壁创作一幅国画。
画家去实地考察,发现大会堂为他提供的“那个位置非常好”,墙壁面积很大,况且背面就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一起创作的那幅著名的《江山如此多娇》,崔如琢接受了邀约。
但画什么是个问题。背面傅抱石和关山月的作品是一幅山水,按照中国画的题材,花鸟当然是首选。崔如琢提出画荷。他说,“荷”,象征“和”,有“和谐”之意。荷叶的风,谐音“逢”,意味“和谐逢盛世”.应景的题材,双方很快达成统一。
根据惯例,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方面要审稿,需要崔如琢画一幅小稿递交。但崔如琢没有打草稿的习惯。“这么着吧,我明天就开始画,你到时候看看满意不满意吧。”崔如琢如此回复对方。他开始在丈二匹的大画纸上直接画。几天以后,人民大会堂的人过来验收,看到面前的大画,很吃惊,说:“就用这幅吧。”崔如琢笑嘻嘻地摆手,说重新再画一幅。
崔如琢用的是韩美林早年送给人民大会堂的丈八旧宣纸。他每天早上8点30分到人民大会堂画室,那个条件极好的画室里却没有砚台,崔如琢有些吃惊,自己买了4个大砚台。一小时磨墨,然后画到12点左右。8张丈二匹的画,每天画完一张,完成整体创作,崔如琢用了8天。最终,这张巨幅国画被命名为《荷风盛世》。
2012年年初,在盛大的仪式后,《荷风盛世》被正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回廊北侧的墙壁上。八张画拼接而成,画心长18米、宽2.8米,装裱完成之后,长20米,宽度达到3米多,画面总面积比其背面墙壁上的《江山如此多娇》要大三分之一。
《三峡晨曲》:不卷不折地被运到北京
油画家陈可之也经常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各种画作,但是在他的印象中,人民大会堂里挂的画“就是迎客松”.因此,1998年,当他听到重庆市委要征集一张三峡主题的油画挂在人民大会堂重庆厅里时,陈可之很意外。
“那时候就是以为只有迎客松嘛,”陈可之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忍不住笑了起来,“电视里就是那点印象,怎么会让搞幅油画挂上去呢?”
1997年,重庆直辖,人民大会堂开辟重庆厅。当时,身在北京的陈可之以画三峡题材出名。他创作的纪实油画《长江魂--三峡纤夫》在圈内广受好评。
陈可之被叫回重庆。重庆市的领导来到陈可之的画室。此前他已经画了好几年三峡。
三峡工程启动后,每一次截流、涨水,陈可之都要抢在前面去积累素材,“每一次我都像抢救文物一样,画那些即将被水淹没的东西。”陈可之比划着手势说。聊起实地画三峡的经历,他的兴致很高。
相比其他以三峡为主题入画的画家而言,陈可之更为关注三峡的历史,他的创作颇有些记录现实、怀古抚今的味道。这也是陈可之被选中为重庆厅作画的原因。
陈可之画了3幅稿,一幅《几度夕阳红》,画夕阳下的三峡,以三峡千层石的石块为主;另一幅是《月是三峡明》,月色下静静的三峡景色;最后被选中的是一幅《三峡晨曲》。画面中,晨曦在远方升起,照耀着打开的夔门,一只雄鹰正向着夔门的方向展翅。画面近处,经过千百年的石头被作为主体,它们皴裂、历尽沧桑,长江水无言,依旧拍打着饱经风霜的江石。陈可之认为,正是因为画中有明亮的向往,才被选为最终方案。“千百年来,重庆跌宕起伏的故事太多了,但是总要往光明的地方看。”陈可之说。
画完后的作品要运到北京去,重庆市的领导很重视,问陈可之有什么要求。“我说就是不能卷、不能折,运到北京以后我一定要看。”陈可之回忆。
这幅《三峡晨曲》画了一个多月,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我就是想着这画可一点都不能损坏,我画得太辛苦了。”陈可之说。
后来重庆找了一辆加长的车,把这幅长5.7米、宽1.5米的《三峡晨曲》不卷不折地运到了北京。它成为第一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油画。
《三峡晨曲》的对面是刺绣,旁边是浮雕,前厅是漆壁《巫峡云霭》和《瞿塘峡之晨》。像其他地方厅一样,重庆厅的装饰极具地方特色。
《江山如此多娇》:画题由毛泽东亲笔所书
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建成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的整体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建筑面积还要大一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从设计、建筑到装潢仅仅耗时10个多月的庞然大物,事实上是除故宫外的另一座艺术品宝库。
除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3个地方会议厅外,迎宾厅与宴会厅、国家接待厅、金色大厅等,都注重用书画作品进行装饰。《江山如此多娇》就挂在迎宾厅正面的墙壁上,画心高5.65米、宽9米,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意为题而作,画题由毛泽东亲笔所书。
除迎宾厅外,国家接待厅是另一具有浓厚艺术风格的大厅,主墙面上的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由着名国画家谢瑞阶创作,画作尺寸为6.85米×3.82米。
除国画外,书法也是人民大会堂悬挂最多的艺术作品,其中最着名的是启功的弟子张志和的书法作品《中华颂》,悬挂在金色大厅。此外还有东大厅的巨幅隶书《到韶山》以及澳门厅的书法《九九归字图》等。
地方厅的特点则主要在于地方特色的长卷刺绣、浮雕、壁画等,也不乏书画佳作。例如河北厅的《和平昌盛图》、北京厅的国画《梅花》及书法作品《毛主席诗词》、四川厅的大幅国画《峨眉山金顶云海》。
半个多世纪中,人民大会堂共收藏了一千多件作品,其中囊括齐白石、吴作人、关山月等画家的作品。最近的一次公开收藏是2012年,人民大会堂管理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发出约稿函,收藏了一批中国画家的作品。
陈可之眼里的“迎客松”,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是国画家刘晖的作品。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这幅“迎客松”前接待国外使者,因此成为人们最熟悉的人民大会堂画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