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民居1
古老民居2
古老民居3
古老民居4
隆重的乞巧仪式
从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乞巧的全过程历时7天8夜。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当巧娘娘像安放在神桌上以后,乞巧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全部结束。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就热烈、虔诚、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每年端午节,西和地区的少男、少女和儿童都有绑手革半的风俗。即把红头绳编成各种花样系在腕上,谓之手革半,以此求得吉祥、平安。待到七月初七时再解去。而姑娘们的手革半还另有一种作用,那就是系到乞巧时,专为巧娘娘下凡过天河时搭桥用。据传说,王母娘娘一说为玉皇用金钗在天上划了一下,即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将牛郎织女阻隔在两岸。从此,巧娘娘下凡上天,必须先要搭一座天桥。搭桥需要好多绳子,与牛郎一起劳动的老黄牛,便跑到各村镇告诉乞巧的姑娘:手革半是最好的搭桥绳子。
为了尽快搭好天桥,使巧娘娘能够顺利地渡过天河,走下凡间,乞巧时就有了手革半搭桥的仪式。在六月三十日下午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革半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如果这样接起来的绳子嫌短的话,还可以用新头绳以续不足。到时,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队跟随。香盘内放有香、蜡、黄表等祭品和头绳。来到村镇外的大河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把头绳横拉在河面上。接着点蜡、炷香、焚表、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唱《搭桥歌》。唱罢,站在河两岸拉头绳的姑娘同时松手,绳子即刻落入河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从六月三十日晚9时左右,举行乞巧的第二个仪式——迎巧。按乞巧习俗,各乞巧点迎巧的地点一般历年固定不变。如城镇多在离坐巧处较近的十字街口。村庄多在村外大路口或河边。届时,姑娘们着意打扮,穿戴一新,按每排四至五人列队,人人手合胸前,各执燃香一支,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在虔诚、肃穆的气氛中缓步跟随。到达迎巧地点,照例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唱《迎巧歌》。唱罢,乞巧的第二个仪式至此完成。巧娘娘被虔诚、隆重地迎进了坐巧人家。
祭巧活动,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从迎巧仪式开始至送巧仪式结束,整个乞巧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都要点蜡、炷香、焚表、跪拜。白天香烟袅袅,晚上明烛高照。所用香、蜡、黄表都是从集体筹资款项中支出购买的。这是通常的集体祭巧。西和县长道、礼县盐关等地乞巧时,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集体供馔祭巧仪式,俗称“转饭”。
在7天8夜的乞巧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唱巧”。唱巧,即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表达夙愿、抒发情感、展示才艺。
“乞巧歌”主要是以“娱神”指娘娘神为目的。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演唱上除节前排练外,仅限于“乞巧节”这段日子,其余时间谁也不再乱演唱。“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乞巧歌”是姑娘们唱的歌,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不断创作的结晶。它的歌词和曲调如此之丰富,给异彩纷呈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9时左右,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西和地区乞巧时,在晚上的灯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图案而“照瓣卜巧”。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