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深情的色彩和滋味——日喀则民族手工业纪

时间:2011-12-28 00:19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历史悠久的日喀则编织工艺和刚坚地毯公司

    藏族编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根据考古发掘,藏族编织工艺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西藏高原先民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毛纺织生产活动。20世纪中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古墓群的发掘中,出土了较多用牛、羊毛编织的“毛席”残片织品,有毛带、毛绳和毛线,并已有染色技术。经纬线大多为单线,由于是用手捻线,毛线的粗细不匀,显现出古朴的美。据考证这些“毛席”为藏系绵羊毛编织而成。从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以及围栏内马、牛、羊、骆驼粪便堆积物等,反映了当时纺织工艺发展的雏形和与纺织相关的畜牧业的发展。

    公元7世纪初,第33代吐蕃赞普王松赞干布嗣位,一举统一整个青藏高原。松赞干布励精图治,一展文韬武略。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与中原地区和天竺、尼婆罗、波斯等国进行广泛而频繁的交往。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畜牧业发展较早,牲畜种类较多,主要有牦牛、犏牛、马、羊、驴、骡、驼等。畜牧业生产的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毛纺织技术和编织工艺的普及和提高,吐蕃时期,大量毛织物和丝织物已广泛使用于人民生活、对外交往、商品交换和军事装备的方方面面。

    文成公主的《琵琶歌》即有:“扶桑织丝乡,编竹为缝兮,灰岩为陶兮”的描述。唐蕃联姻使得藏地毛纺织品种类增多,已出现了色彩绚丽的多种毛、棉织品,如毛毯、藏被、棉袍金帐等。尤以牛羊毛所织的黑色和白色为主的毛毡、毛织品,质地优良、工艺精美,多用于制作服饰中缝制衣袍、藏被、睡垫、鞋帽,或是用于牛马驮具、垫具、盛具、包袋。此时期,日喀则浪卡子一带已成为盛产藏被的原产地,此地所产藏被质地平整柔软、厚重美观,并有多种规格和花色品种,纹样、造型的审美追求更加突出,形式种类多样。

    至元初的萨迦时期,藏区的编织工业已有了相当高的声誉。据藏文文献《年曲琼》(年楚河流域宗教源流)记载:当时,最著名的卡垫之乡江孜,家家有织机,处处闻织声,商铺昌盛,卡垫业兴旺。萨迦法王八思巴去京都朝见忽必烈皇帝,所赠贡品中即有江孜卡垫,江孜卡垫在京都颇受欢迎。

    15世纪后,社会安宁,人民生活、生产相对稳定。藏族民间纺织业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发展阶段,所生产的卡垫、邦典、氆氇、藏被等牛羊毛编织物非常丰富。传说,在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执政期间,在拉萨召开过次“全藏区手工业展评会”。当时被评为藏地优质产品的就有江孜的卡垫和贡嘎姐德秀的围裙等。

    编织藏毯所用西藏高原的羊毛、牦牛绒毛质坚硬,纤维长,富有弹性,光泽较强、耐酸性好,是织地毯的最佳原料,其编织生产遍于西藏各地区,以江孜、拉萨最为著名。

    15世纪中叶,一世达赖根敦朱巴时期,日喀则江孜岗巴地方的纺织艺人又在一种名叫缠巴的毛毡基础上生产出了优于前期产品的新品种。从此卡垫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用品。这一时期,江孜卡垫生产已具相当规模,仅江孜镇就有数千人专门从事卡垫生产。早期江孜卡垫没有图纹,颜色也单调,后借鉴吸收了唐卡、壁画和内地传入的华丽绸缎的花色纹样,设计出了许多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图样,编织技术也日臻成熟。江孜成为藏地生产卡垫的中心。

    历史上江孜就有楚西贵族、尕西贵族雇佣卡垫生产者生产以自己家族的名字命名的卡垫‘尕西壁沙”、“楚西壁沙”。拉萨的大贵族夏扎和擦绒曾雇佣过优秀的民间手工业者生产自己设计的所谓“夏扎邦典”、“擦绒邦典”。原西藏地方政府还在江孜设立了生产卡垫的作坊,建立了卡垫业行会组织一一“吉社”实为“吉杜”(同甘苦之意),派遣一名五品官来管理江孜卡垫业的生产。其产品除本地自足外,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坐落在日喀则市郊的西藏刚坚地毯厂由藏传佛教领袖十世班禅大师亲自倡导组建,1988年3月成立。刚坚地毯厂是隶属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西藏刚坚发展总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现有固定资产225万元,流动资金50多万元,员工250多名。主要生产出口地毯、藏式卡垫、靠背、马垫、氆氇等。年产量2000多平方米,年创汇20多万美元。地毯厂产品深具民族风格,地区特色和鲜明时代感,以品种繁多、设计新颖、质量过关而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国,在法国牟罗兹市设有产品代销点,在海外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刚坚地毯厂的每一件产品都是藏区勤劳而又朴实的人民的精心制作,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悠久的藏族文化。

    十世班禅大师创办地毯厂初衷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藏区贫困的现状,因此,地毯厂每年财政年度50%,的收入都用于扩大当地就业机会和各项扶贫、文化建设事业。在西藏刚坚地毯厂,记者看到,藏族女工正一边哼着歌,一边用工具敲打刚刚编织好的地毯,据说这是为了让它们更加密实。

    西藏刚坚发展总公司下属的企业包括家具厂、酒店、对外贸易等等,藏毯厂是其中之一。厂长格桑尼玛说:“十世班禅大师上世纪80年代向中央提出建议,要开办公司,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作贡献。现在来我们厂的工人,厂里教他们技术,发展我们藏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格桑尼玛说:“我们的藏毯都是工人用传统的制作方法,用带有藏族传统的图案,和现代图案结合,是客户们非常喜欢要的那种。”刚坚地毯厂目前年产量2000多平方米,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年产值100多万元人民币。

    达贵的织染厂

    寻找达贵和索朗卓玛姐弟,颇费周折。最后,是统战部的一个藏族老同志见过他们,他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秋麦村达确”几个字,说找到达确也就找到达贵姐弟了。我们立马想起“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老词,因为达贵和索朗卓玛在拉萨非常有名,作为卓潘林的手工产品代言人,他们的巨幅照片在拉萨老城区的宾馆、餐厅随处可见。

    这是秋麦村的农忙季节,大人小孩都在地头忙活,当别人把达确叫到我们这一大帮陌生人跟前的时候,这位乡村长老的脸上同时挂着疑惑与机敏的表情,但他马上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恢复了惯有的自信。

    达确和达贵兄弟的仲丝加工是1981年开始的,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织染厂也快10年了。“计划安排20个人,上面的沟里有不少的贫困户,还有两个残疾人,很多人没有能力到外面打工,我想把他们招集起来,组织收入。有些妇女在家没事干,我就让她们加工羊毛。”

    达确和达贵告诉我们,人人都知道江孜卡垫,却不知江孜卡垫是在“旺丹仲丝”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起来的,它的穿杆结扣法,在全国乃至世界地毯织造技术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其织法、色彩以及纹样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和地区特色。

    达贵说,我们旺丹仲丝的织染工艺是在五世达赖时期产生的,最早不在我们村,是在前面的噶普村,离这儿还有“一个乡的距离”,名为“旺丹仲丝”,实际上是在噶普村生产的,我们的老师也是请的噶普村的,名叫拉旺,已经去世了。“旺丹仲丝好在哪里呢?一是历史上非常有名,二是盖在身上温暖舒适,三是用的纯自然颜料,对身体无害。”

    达贵说:“经过这30年的发展,我们自己培养了13名徒弟,很多回到各自家庭,又去培养更多的徒弟。现在估计有20多人掌握了这门技术。”达贵的这个织染厂直到现在,完全是自己投资,自己生产,自己找销路。今年盖了新房子,还要上马新的织染作业线。这对达贵也有一些压力。他说:“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今年盖的织染场,但是设备还没有到位,工人也没有到位,主要是资金周转有困难。”达贵还说:“我现在会织100多种图案,没人说不好。冬天没有外国人,商店关门,每年3月15日开门,我们的东西又开始‘走’了。”金融危机对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竟然也有影响,达贵说他的手工精品在拉萨“明显走的慢了”,“最近才好一些”。

    相比而言,达贵的姐姐、阿佳索朗卓玛的白朗玛乡谢玛厂似乎更有规模,管理也更加规范,她们厂生产的东西叫楠布(普通藏呢)和谢玛(精细藏呢),以桌布、围巾、挎包等为主,有20多个女工在常年工作。一条30厘米长,12厘米宽的三联手工谢玛桌布,批发价360元“在国外也是高档宾馆才用呢。”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瞰中国|低调的宁夏 美了四季
  • 好森沟:红褐色的怪峰
  • 阿尔山天池:让心静谧的地方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